会议报道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线上召开
2022-06-25 21:28:19来源: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阅读:38次
6月24-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顺利召开。全国各地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领域的学者欢聚在“线上”,共商学科前沿问题,展示最新科研成果。
此次年会是全国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权威性的学术会议,以传播前沿学术知识、开拓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视野、提高青年医师诊疗水平为责任。本次年会大咖云集,内容精彩丰富,形式多样,设立一个主会场、二个分会场,并有主旨发言、专题讲座、大会发言和病例讨论等。
开幕式后耳鼻喉头颈外科领域的主任委员和各学组组长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研究进展。随着主旨演讲的结束,专题发言和论文发言拉开序幕。耳科专业分为3个分会场,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张天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汪照炎教授领衔开讲,分别就《耳郭畸形分类分型分度方案的解读与再认识》和《耳内镜下儿童中耳胆脂瘤的处理》进行了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赵守琴教授对《先天性外耳道骨性闭锁伴颞颌关节后位的临床特征》进行了详细讲解,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查定军教授分享了《蜗神经发育不良儿童听力学特征及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分析》,非常具有专科特色,使人耳目一新。
鼻科学专题报告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史剑波教分享了《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葛文彤教授分享了《儿童鼻科学-北京儿童医院10年建设的经验》。
护理专题中非常具有儿童耳鼻喉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厉斌璐分享了《儿童OSAS术后护理及依托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董菲菲详细讲解了《喉气管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6月25日,会议进入第二天,全国各地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专家教授继续分享精彩的研究结果。第二天的议程分为4个板块:耳科学及听力疾病专题、咽喉及睡眠疾病专题、头颈疾病专题和疑难病例讨论,每个专题的学术演讲都精彩绝伦、引人入胜。早8点,咽喉及睡眠专题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殷善开教授的带领下准时拉开帷幕,殷教授带来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探究腺样体肥大分子机制》的专题讲座,随后深圳市儿童医院的李兰教授带来了《儿童声带麻痹浅谈》的精彩讲座。南京明基医院的于振坤教授分享了《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瘤病“阶梯治疗”初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黄琦教授详细讲解了《婴幼儿先天性环状软骨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耳科学及听力疾病专题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刘博教授开场,刘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从发育中看儿童头晕的变化及临床诊疗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杨军教授详细解读了《婴幼儿-儿童的前庭功能检测》。
下午的专题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话题聚焦到了头颈疾病。该专题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华清泉教授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疗策略》拉开了序幕,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王生才教授就《1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治》进行了精彩讲解。
除了以上专题发言,本次大会还设有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该专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李晓艳教授和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孙晓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孙宇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的刘玉欣教授等小儿学组委员主持及参与讨论,一个个来自临床的经典疑难病例,经主治医师分享救治过程后,再由资深专家进行点评,对临床医生在处理复杂、疑难病例,理清、拓宽临床思路上大有裨益,同时也为临床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除了专题发言和疑难病例讨论,还有79位讲者全面展示和分享了前沿医学和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最新进展,学科领域扩展延申涉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的方方面面。
至此,为期两天的大会落下了帷幕。闭幕式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副组长张杰教授、李晓艳教授、张铁松教授和陈波蓓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380篇,会议安排大会发言79个,疑难病例讨论16个,本次大会网络注册参会人数431人,直播在线观看参会人数21057人次。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组长倪鑫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他指出,本次大会关注临床疾病诊疗和科学研究动向,展现了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的风采和进取精神。本次大会的成功离不开各个医院同道的支持,虽然是线上会议,但参与本次会议的人数再创新高。最后昆明市儿童医院的张铁松院长作为下届年会的承办单位,向大家发出了邀请,疫情终将散去,期待大家相聚七彩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