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13:21:02来源:医师报阅读:78次
2002~2004年,钟南山院士团队调查发现,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8.2%[1],提示加强中国慢阻肺的监测和防控迫在眉睫。
2018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王辰院士领衔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首项成果,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1亿[2];次年,《柳叶刀》发表了该研究的第二项重要成果,揭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病人数达到4570万[3]。
「呼吸慢病已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给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教授表示,半个世纪以来,在以翁心植院士、钟南山院士以及王辰院士为代表的几代呼吸病学专家的努力下,中国呼吸慢病研究和防治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然而,我国呼吸慢病发病率目前仍处于高位,呼吸慢病防治任重道远。
瞿介明教授
「四个阶段」呼吸慢病防治走向成熟
「我国呼吸慢病防治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的四个阶段。」瞿介明教授表示,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我国呼吸慢病防治的起步阶段。彼时,刚刚在「防痨战役」中大获全胜的中国呼吸病学前辈斗志昂扬,投入到「呼吸四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防治工作中。随着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测、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支气管镜应用和一系列重要技术手段先后纳入「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救治有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后来的诊疗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广大呼吸科医生逐渐认识到:肺心病是原发于胸、肺、肺血管疾病的晚期并发症,虽是一种器质性心脏病,但实际是由慢阻肺发展的终末阶段。许多专家提出:肺心病临床研究重点应前移到慢阻肺阶段,这一设想得到广泛认可。1991年,对全国10万15岁以上慢阻肺、肺心病人群防治的研究,成为我国首次大规模对慢阻肺的流行病学调查[4]。其结果直接促成「九五」计划中,肺心病研究课题融入了慢阻肺的内容,我国呼吸慢病防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瞿介明教授表示,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呼吸慢病诊疗逐渐与国际接轨,广大呼吸科医生认识到了肺功能检查在诊断中的重要意义,随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的相继问世,二联、三联制剂使呼吸慢病稳定期维持治疗及降低急性加重的效果突飞猛进,慢病管理理念悄然兴起。同时,控烟行动、哮喘之家、提高慢阻肺知晓率和筛查率、改善环境等一系列健康促进行动的开展,使呼吸慢病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现代呼吸疾病防治的雏形初步形成。
近年来,呼吸慢病防治已进入现代呼吸疾病防治阶段。瞿介明教授表示,《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年)》制定的15项专项行动中,有8项与呼吸疾病的防诊治密切相关[5]。「幸福呼吸」项目、国债项目、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三大国家级项目相互呼应,国家层面、学术组织、社会团体有机协同,形成合力,使我国呼吸慢病「促、防、诊、控、治、康」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
「规范管理」构建呼吸诊疗生态圈
「精准分级、分型和长期规范化管理是呼吸慢病诊治的关键!」瞿介明教授表示,在诊断层面,GOLD指南和GINA指南都推荐使用评分和评估问卷,根据综合评估对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了全面、细化的分级,以此为基础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6-7]。然而,呼吸慢病病程长、易复发,且急性加重和并发症影响着疾病严重程度。因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医生不仅应关注呼吸慢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更应重视疾病稳定期的规范化管理。
「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两种典型呼吸慢病防治的共性,就是在疾病稳定期进行有效的慢病管理,通过定期随访、健康宣教和药物维持缓解患者病情,减轻急性发作症状,减少甚至避免急性发作,以达到疾病良好控制。这不仅是PCCM医护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应掌握的关键要素,也是呼吸慢病患者和家属应知晓的核心要素。」
瞿介明教授提醒,冷热交替、室内空气污染、尘螨、花粉等呼吸道刺激物以及病毒或细菌感染是慢阻肺与支气管哮喘的共同危险因素。避免接触危险因素,对于预防急性发作非常重要。他表示,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学习自我管理知识,如注意防寒保暖、减少暴露在污染环境或密闭空间的时间、保证休息、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急性加重。同时,患者也可进行过敏源筛查,进行脱敏治疗。
「然而,空气中花粉、尘螨、二手烟、生物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雾广泛存在,难以完全避免接触。预防性用药是呼吸慢病患者最大限度避免急性加重的重要手段。」瞿介明教授指出,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可使用ICS降低呼吸道慢性炎症。长期规范用药,可将病情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不仅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帮助他们在疾病稳定期,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
作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也对广大PCCM医生提出了要求,他表示,PCCM医生在日常诊疗之余,也应积极强化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全民预防观念,努力提升各级呼吸领域相关科室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实施,全面推进规范化诊疗和长期管理,打通呼吸慢病管理痛点,构建呼吸诊疗生态圈。
「中国研究」引领呼吸慢病防治前行
「科学研究是呼吸慢病防治的『指南针』,我国呼吸学科前辈排除万难,用中国研究为中国临床奠定了坚固的基石,指引了明确的方向。」瞿介明教授介绍,1979年,翁心植院士创建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室,为探明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等呼吸慢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990年,邓伟吾教授发表了有关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并与黄绍光教授一道,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上海市哮喘之家,开始哮喘的防治管理和患者教育工作。这一工作得到了国际哮喘防治组织(GINA)的的高度认可,邓伟吾教授成为GINA的第三个中国顾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者在呼吸慢病发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早诊早治、稳定期治疗、急性加重期管理、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02~2004 年,瑞金医院黄绍光教授参与了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国COPD流行病学调查和社区干预治疗的研究》,获得「国人40 岁以上COPD发病率为 8.2%」的数据,摸清我国呼吸慢病的「家底」,为此后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年轻的邓伟吾主任(中)与黄绍光教授(左)万欢英教授(右)在一起
2008年,瑞金医院万欢英教授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科技十一五支撑课题《COPD 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与预警模型开发》课题;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慢性气道疾病诊疗中心依托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从而实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呼吸学科医疗资源的共享。同年,冉丕鑫教授课题组确证了生物燃料烟雾是慢阻肺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8],这一研究结果被我国慢阻肺诊治指南与GOLD指南采纳。
2013年,沈华浩教授团队全球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全新哮喘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这一概念也被纳入《内科学》[9]及《呼吸病学》[10];2017年,钟南山院士团队的论著《噻托溴铵治疗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11],一改学界对于慢阻肺药物治疗的看法。中国研究不仅登上了国际舞台,更改变了国际指南。2020年,王辰院士、肖丹教授团队牵头完成了《中国成人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状况、风险因素及与吸烟的关系: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的结果》。首次明确了我国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流行状况,这是继前期明确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流行状况后,「中国肺部健康研究」又一项重要成果发表。
2021年是呼吸慢病领域临床和科研的重大成果频出的一年,瞿介明教授带领团队发表的《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规范化管理提供可参考的重要文件[12];沈华浩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通过CCL6-CCR1信号轴对哮喘炎症环路的正反馈调控新机制,为靶向CCR1的小分子药物设计提供思路[13];罗凤鸣教授团队利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多极肺部射频消融仪和新型导管,成功完成了世界首例新型导管肺部靶向去神经射频消融术,为广大慢阻肺患者带来好消息;「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使我国呼吸学科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是时候为呼吸慢病防治『谋篇布局』了!」2022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始启动「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瞿介明主委、周敏教授团队参与的「老年心肺功能减退及相关疾病多维预警、综合诊疗与干预策略研究」获得支持,他们牵头负责的子课题主要聚焦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肺功能减退的长期随访及多学科协同诊疗体系的建立」。瞿介明教授表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正积极推动将哮喘和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呼吸学科正着力由大学科向强学科发展,为健康中国的理想砥砺前行!
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