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6 10:53:10来源:沪上感言阅读:25次
图源UPI.com
在2022年4月之前,猴痘病毒在非洲流行区域以外鲜有人感染的病例报告。目前,猴痘正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疾病的传播模式、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结局转归尚不明确。
图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其报告了2022年4月27日至6月24日期间在16个国家的43个地点确诊的528例感染病例。
图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IV和非HIV患者,临床特征相似
在接受检测的377名患者中,109人(29%)合并性病,分别为淋病(8%),衣原体(5%)和梅毒(9%)。
图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据报告,95%的猴痘感染者疑为通过性接触传播。然而尚不能确认猴痘为性传播疾病。528人中有406人有性接触史,近3个月的性伴侣中位数为5人,147人(28%)报告在诊断前一个月有国外旅居史,103人(20%)参加过大型聚会(>30人),如游行活动。根据HIV状态评估,入院的频率没有差异。
研究报告了两种严重并发症:1例会厌炎和2例心肌炎。会厌炎发生于CD4细胞计数<200/mm3的HIV感染者;该患者接受了替考韦马的治疗并完全康复。心肌炎病例为自限性(<7天),无需抗病毒治疗即痊愈,一例发生于CD4细胞数为780/mm3的HIV感染者,另一例为非HIV患者。
在528人中,共有5%的人接受了猴痘治疗。用药途径为静内给药或局部用药。药品包括西多福韦(2%),替考韦马(2%),以及牛痘免疫球蛋白(<1%)。
讨论
猴痘的临床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在感染或未感染HIV患者中无明显差异,但在我们的病例中几乎所有HIV感染者,HIV本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CD4细胞计数的中位数为680个/mm3。仅小部分人(5%)接受了抗病毒治疗,最常见的是西多福韦或替考韦马。尽管这些药物先前在动物上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人体的有效性数据是有限的。在这个病例系列中,其中56人>50岁,9%曾接种过天花疫苗,因此我们无法对这部分人进行疗效评估。
接受HIV暴露前预防的人与性健康诊所之间以及HIV感染者与HIV诊所之间的既定联系可能会导致转诊偏倚,由于这部分群体有可能会进行早期干预。由于病例的人-人传播特点,因此需要提高警惕。临床症状是在发病初记录的,因此早期症状可能被低估,限制了潜伏期的信息。
结论
在这个病例系列中,猴痘表现为多种皮肤病变和全身临床症状。为遏制进一步的社区传播,在传统猴痘流行地区以外的地方发现病例,突出了快速识别和诊断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Thornhill JP, Barkati S, Walmsley S, Rockstroh J, Antinori A, Harrison LB et.al. Monkeypox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 across 16 Countries - April-June 2022. N Engl J Med. 2022 Jul 21. doi: 10.1056/NEJMoa220732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866746
专家教你正确认知猴痘
北京协和医院的曹玮教授就“猴痘再认识”主题进行分享,对猴痘,病死率和“天花”同样高么?洗手和戴口罩,能预防感染么?预防性的吃点抗生素,是不是有效呢?遇到皮损并发热的患者,如何做诊断和鉴别诊断?猴痘的确诊依据?等问题进行解答,内容精彩,不容错过!
专家简介
曹玮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副主任
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临床医学博士
2014-2015年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主要专业方向:感染性疾病及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
HIV感染的异常免疫激活及免疫调节治疗
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2020年国家抗疫援鄂医疗队队员
发表SCI文章40余篇,承担并参与国自然青年基金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等研究
相关内容推荐
6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这也是我国首次发布有关猴痘的诊疗指南,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明确指出,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此外,猴痘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 30分钟或60℃ 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