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搭桥后双联抗血小板,喜忧参半!Meta分析

2022-08-14 23:52:17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0次

关于心脏搭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否降低静脉桥血管移植失败风险,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89日,JAMA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提示,心脏搭桥术后,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静脉桥血管移植失败率,但同时也会增加有临床意义的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作者指出,心脏搭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降低桥血管失败率方面的获益是以增加出血风险为代价的,因此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非常重要。

对于心脏搭桥术后患者,目前仍不明确最佳的抗血小板治疗疗程,不清楚较短的疗程是否能保留其在改善静脉桥血管移植失败方面的获益而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关述评指出,在制定心脏搭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时,应同时考虑心脏搭桥手术的适应证和大隐静脉桥血管移植失败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如果患者是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术后至少要接受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如果出血风险不高,建议首选替格瑞洛。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目的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潜在环境,以及预防心梗等斑块破裂事件,而与血运重建策略无关。

如果患者是因为稳定性心绞痛等非急性冠脉综合征适应证而接受心脏搭桥手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价值可能优先,最好基于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机制而考虑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分析结果显示,与接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患者相比,在接受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平均每根大隐静脉桥血管的移植失败发生率显著降低(11.2% vs. 20%OR=0.51),每例患者的大隐静脉桥血管移植失败率也显著降低(13.2% vs. 23.0%OR=0.51)。

然而,在接受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BARC 235型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8.7% vs. 13.3%OR=2.98),但3型或5型出血事件发生率与接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者相似(1.8% vs. 1.8%OR=1.00)。

在上述两类患者中,净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大隐静脉桥血管失败、有临床意义的出血、死亡、心梗和中风)发生风险相似(OR=1.2195% CI0.9~1.61)。

而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替格瑞洛单药治疗不能显著降低大隐静脉桥血管移植失败风险(19.3% vs. 21.7%OR=0.86P=0.44),也不增加BARC 235型出血事件发生风险(8.9% vs. 7.3%OR=1.25P=0.46)。

Meta分析纳入4项相关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316例心脏搭桥术后患者,共移植1668根大隐静脉桥血管。

主要分析纳入871例患者,其中435例接受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436例接受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两组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67岁和66岁,男士占比分别为85.1%85.5%

阜外学者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最新文献及研究进展指出,引起术后近远期静脉血管移植物堵塞的机制有诸多方面,已有尝试通过改进获取方式(如No-Touch)、静脉保存液体以及静脉外支架方式提高静脉桥血管通畅率。

来源:

[1]Associ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Ticagrelor With Vein Graft Failure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2022, 328(6): 554-562.

[2]Risks and Benefit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JAMA, 2022, 328(6): 532-533.

[3] 田美策,王现强,胡盛寿.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的衰败机制与通畅率改进措施的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2020, 35: 98-101.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0.01.019【长按或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阜外说心脏”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阜外说心脏”,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科学、规范、靠谱的心血管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经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荐,卫健委宣传司评选,“阜外说心脏” 系列节目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品牌活动推荐名单。

每天一个微视频,助您心血管健康。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订阅点击: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