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 10:35:0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0次
很多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却表现出严重的心肌缺血症状,而且远期预后较差,即医学上谓之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是非阻塞性冠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杨传华、周宙等进行的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研究共纳入接受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伴有缺血的非阻塞性冠状疾病患者81例。
研究者应用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与低频与高频比值两种指标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对心率的协同调控与平衡状态。
研究者以 IMR ≥ 25定义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结果显示,有51%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
并且存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者,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有缺血性心脏病家族史的比例较高。
此外,存在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者的SDNN低于无障碍者,而低频与高频比值较高。
SDNN 低表明交感神经发挥相对主导作用,这些结果提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患者的微循环功能的损伤可能是受到了异常的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显示,女性、吸烟及 SDNN<100 ms均是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独立预测因素。
此外,SDNN=99.5 ms 能够较为可靠地预测非阻塞性冠脉疾病患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灵敏度为 82.9%,特异度为 77.5%)。
研究者指出,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倍以上,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进行基于微循环功能的分层管理是非常必要。
研究者表示,对于 SDNN 异常且存在危险因素的非阻塞性冠脉疾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预防和管理是一个能够使患者受益的策略。
来源:周宙,刘杨,王震,等. 全部窦性心搏 RR 间期标准差对伴缺血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中国循环杂志, 2022, 37: 804-809.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2.08.008.【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可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