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 10:48:3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0次
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梗患者是心原性猝死高危人群,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降低这类患者的死亡风险。都与心梗后左室射血分数≤40%的患者,目前指南建议植入ICD来预防心原性猝死。
然而, 在很多国家,ICD的使用率依然很低。
9月20日,阜外医院张澍等中国大陆学者联合中国台湾、印度次大陆(印度、孟加拉国)、韩国、中东+非洲+中亚+土耳其地区(埃及、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南非、突尼斯)、东南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学者,发表在JACC亚洲子刊上的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多中心研究显示,在急性心梗发生≤30天、心梗后14天内左室射血分数<50%的患者中,3个月随访时26.7%达到需要进一步进行心原性猝死风险分层的标准,但其中约40%的患者并未转诊进行心原性猝死风险分层和管理。
在上述六大地区中,中国大陆转诊进行心原性猝死风险分层和管理的患者比例最高,达89.3%;韩国和东南亚最低,分别仅为37.5%和16.1%。
与电生理医生相比,患者被介入心脏医生和非介入心脏医生转诊进行心原性猝死风险分层和管理率分别低89%和92%。
在转诊进行心原性猝死风险分层和管理的患者中,94.9%接受了风险分层转诊,其中56.7%符合ICD植入适应证,中国大陆这一比例最低,为41.9%。
然而,在这些符合IC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中,1年内约85%未植入ICD(植入率14.2%)。大部分患者在纳入该研究后4个月内植入ICD。
在中国大陆,有IC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中,仅17.9%植入ICD,拒绝植入ICD的最常见原因是患者无法负担设备费用(39%)。其他地区拒绝植入ICD的主要原因包括:不愿意承担与植入相关的风险、患者不相信ICD的益处。
研究者指出,ICD的费用效益已经在西方国家和中国台湾得到了证实。除了患者不清楚ICD的益处及缺乏决定接受ICD治疗的信息外,医生对ICD植入适应证的知晓率也较低。
作者认为,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医疗路径中,集中干预力量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中国,将心梗后患者治疗路径中干预的力量集中在有ICD/CRT-D适应证的患者中,可能是最有意义的。
研究期间,3.4%的患者死亡,其中76.5%为心原性猝死。
述评专家指出,该研究的重要贡献值得称赞,这提高了对亚洲急性心梗后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心原性猝死风险分层和ICD/CRT-D植入使用严重不足的认识。
很明显,这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在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使用障碍的原因各异,因此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庆幸的是,该研究找出了识别这些障碍的框架以及可能打破这些障碍的可能策略。如亚洲的医疗系统能实施起来,那么就能改善其中很多患者的生存率。
该研究一共纳入1491例急性心梗发生≤30天、心梗后14天内左室射血分数<50%的成年患者,其平均年龄为60.2岁,82.4%为男士,66.1%为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其中,中国大陆纳入394例患者。
来源:
[1]Shu Zhang, Wen-Jone Chen, Mullasari Ajit Sankardas, et al. Improve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in Patients With Post-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CC: Asia. Sep 20, 2022.
[2]Improving Primary Prevention of SCD With ICDs in Asia: 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 JACC: Asia. Sep 2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