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4 14:21:37来源:CCMTV·血液频道阅读:149次
2022年9月23-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圆满召开。
本次大会以“尊重、传承、协作、创新”为主题,尊重学术历史,传承医学精神,领域相互协作,聚焦创新研究。会议内容涵盖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并以多种形式致敬前辈、启迪后学,为各位与会专家代表准备了一场学术与人文的盛宴。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晓辉教授分享新药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现状及国内推广。
Q: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
张晓辉教授:
血液系统肿瘤包括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等,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临床疾病和临床难题。目前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仍面临复发率高、难以达到长期生存的重大挑战。基于此,我国多年来建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包括异基因造血干移植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随着我国造血干细胞技术的进步和“北京方案”的推广应用,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过去两年我国移植例数名列前茅,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病种移植例数总体仍呈上升趋势,移植患者仍以昂扬的斗志与疾病抗争。截止至2020年,我国自体干细胞移植3000余例,异基因移植例数达10000余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的逐年增长,意味着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盛行的背景下,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应与免疫、新药深度结合,形成更加有效的综合治疗体系,使更多患者获益,重返工作岗位,重返社会,是我们所有血液科医生的共同奋斗的目标。
Q:免疫及新药时代下,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如何选择最好的治疗路径和临床模式,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结局?
张晓辉教授:
免疫治疗时代,新药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多重治疗”的新策略使更多患者符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条件,通过移植达到更好的疗效,为血液病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新药在移植全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使用新药进行诱导桥接,或将新药应用于移植患者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对于复发/难治性患者来说,CAR-T细胞治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联合应用能使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以最佳状态顺利桥接至移植,并且在移植各阶段中联合应用CAR-T治疗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值得推广的治疗策略。
免疫及新药治疗时代下,完善移植技术与免疫治疗、细胞治疗、靶向治疗等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路径、临床模式和最优的治疗结局,形成我国具有特色的诊疗模式。
Q:请您针对本次会议中老年患者移植的相关讲题做一些重点内容的概括总结。
张晓辉教授: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在逐渐增加,而恶性血液肿瘤老年患者移植的机会较少,如何扩大移植患者的年龄范围是目前的工作重点。老年患者发病率高,未经过移植治疗的患者更易进入复发阶段,所以要提高完善老年患者移植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探索中国方案、中国设计、中国成果和中国声音,寻找治疗老年白血病、老年恶性肿瘤的治疗新手段。
Q: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北京方案“在国内及国际的发声不断扩大,但同时国内仍存在各地诊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优秀血液治疗方案在国内落地和推广?
张晓辉教授:
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复杂,难度较大,在有移植资质认证的移植中心才允许开展。但随着移植技术的推广和“北京方案”的落地,移植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人有供者”的时代已经到来。各大医院相继扩大了移植例数,开展移植工作,同时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出现使移植患者受益。
尽管如此,国内各地诊疗发展不平衡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新的诊疗模式的出现,需不断推动共识的制定和指南的发布,指导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各医院、中心还要加强技术交流,只有技术进步与落地实施,才能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于移植。
专家简介
张晓辉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副所长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学组 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第一/通讯发表SCI 论文100余篇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
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