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邹显彤医生:糖尿病精准分型,在路上

2021-08-31 13:03:58来源:医脉通阅读:24次

导读:2021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与中国糖尿病杂志社联合举办的“202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研究学习班”正式开讲。在此次学习班上,邹显彤医生以《糖尿病精准分型的临床应用》为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扫描文末二维码,观看回放)

 

1630386607769574.jpg

邹显彤 医生

 

讲者简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2014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心血管病学理学博士学位(Ph.D.),2016年获北大医学部内科学博士学位(M.D.)并就职于北大人民医院,师承我国著名糖尿病学家纪立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试验以及基础医学。发表SCI 11篇,第一作者最高影响因子24.5(《柳叶刀内分泌与糖尿病学》),总被引次数超过200次。获得201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SCI期刊Endocrine Connection审稿人。

 

为什么要进行糖尿病分型?

 

邹医生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群,高血糖成因有高度的异质性,采用分型的方法描述异质性,将糖尿病分为同质性更强的亚型可以为进一步明确异质性的根本原因,为寻找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奠定基础。不同亚型的糖尿病高血糖及并发症的自然病程不同,临床治疗的策略也不同。

 

糖尿病分型,从最初的1型及2型,到目前WHO的4型(加入了特殊类型及妊娠相糖尿病)经历了很长时间。长期以来,人们尝试用遗传学的方法来描述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但单基因糖尿病的发生率非常地低,而多基因糖尿病的异质性仍然存在,根据个体化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是糖尿病精准医疗的终极梦想,但是根据每个具体病因开发新的个体化药物几乎是不可能的。

 

糖尿病聚类分型的诞生及特点

 

为了描述糖尿病人群的异质性,来自北欧的Groop团队也曾采用Kmeans聚类的方法将初发糖尿病分为截然不同的亚群,并证明亚群之间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疾病进展过程,这种分型方法称为聚类分型,或ANDIS分型,或Groop分型。通过GAD阳性选择1型糖尿病患者,在2型糖尿病中,采用年龄、体重指数(BMI)、血糖水平、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R)及胰岛细胞功能指数(HOMAB)等5个维度将2型糖尿病再次成了4个亚型。因此糖尿病共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SAID: 严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即1型),SIDD:严重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SIRD:严重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MOD :轻度肥胖相关型糖尿病;MARD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此后的研究,发现这种分型在不同的人群及不同研究中保持稳定。

 

聚类分型的最大意义在于,在初诊糖尿病时进行分型,能预测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方向。如SIRD肾病风险及心血管病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类型,SIDD患者的糖尿病神经病变风险较高。

 

糖尿病聚类分型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邹医生总结,目前聚类分型的研究方向集中在:(1)聚类分型的人群验证,通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研究类型(如医院人群、注册登记人群、流调人群)等对聚类分型方法进行验证。(2)加入新聚类指标,优化分型方法:不少研究通过加入血脂等分型指标,提高分型的可及性,加入更多信息。(3)应用新的分型方法:除了Groop团队应用的Kmeans分型以外,其他人工智能的分型方法,如高斯混合模型等也被用来进行分型。


然而,尽管聚类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但聚类分型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1)稳定性差:Zaharia等人证实聚类分型在糖尿病病程中会发生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限定了该分型的临床应用。(2)尚无指导治疗的临床证据:Dennis等人证实,用聚类分型的方法分析ADOPT研究,对血糖控制方案的指导意义不如单纯用年龄、BMI等简单指标进行分层。

 

聚类分型的临床应用

 

最后,邹医生提出,为推广聚类分型的临床应用,除了临床试验外,建立基于聚类分型的临床队列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队列的建设,在不干扰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各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各型糖尿病患者单药治疗、联合治疗及胰岛素治疗比例以及各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希望邀请更多地医生进行进行队列的建设及合作,共同丰富聚类分型的临床证据,并推动该分型方法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内容回放

829代谢班.png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