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13:03:58来源:医脉通阅读:24次
导读:2021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与中国糖尿病杂志社联合举办的“202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研究学习班”正式开讲。在此次学习班上,邹显彤医生以《糖尿病精准分型的临床应用》为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扫描文末二维码,观看回放)
邹显彤 医生
讲者简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2014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心血管病学理学博士学位(Ph.D.),2016年获北大医学部内科学博士学位(M.D.)并就职于北大人民医院,师承我国著名糖尿病学家纪立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试验以及基础医学。发表SCI 11篇,第一作者最高影响因子24.5(《柳叶刀内分泌与糖尿病学》),总被引次数超过200次。获得201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SCI期刊Endocrine Connection审稿人。
为什么要进行糖尿病分型?
邹医生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
糖尿病分型,从最初的1型及2型,到目前WHO的4型(加入了特殊类型及
糖尿病聚类分型的诞生及特点
为了描述糖尿病人群的异质性,来自北欧的Groop团队也曾采用Kmeans聚类的方法将初发糖尿病分为截然不同的亚群,并证明亚群之间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疾病进展过程,这种分型方法称为聚类分型,或ANDIS分型,或Groop分型。通过GAD阳性选择
聚类分型的最大意义在于,在初诊糖尿病时进行分型,能预测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方向。如SIRD
糖尿病聚类分型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邹医生总结,目前聚类分型的研究方向集中在:(1)聚类分型的人群验证,通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研究类型(如医院人群、注册登记人群、流调人群)等对聚类分型方法进行验证。(2)加入新聚类指标,优化分型方法:不少研究通过加入血脂等分型指标,提高分型的可及性,加入更多信息。(3)应用新的分型方法:除了Groop团队应用的Kmeans分型以外,其他人工智能的分型方法,如高斯混合模型等也被用来进行分型。
然而,尽管聚类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但聚类分型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1)稳定性差:Zaharia等人证实聚类分型在糖尿病病程中会发生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限定了该分型的临床应用。(2)尚无指导治疗的临床证据:Dennis等人证实,用聚类分型的方法分析ADOPT研究,对血糖控制方案的指导意义不如单纯用年龄、BMI等简单指标进行分层。
聚类分型的临床应用
最后,邹医生提出,为推广聚类分型的临床应用,除了临床试验外,建立基于聚类分型的临床队列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队列的建设,在不干扰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各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各型糖尿病患者单药治疗、联合治疗及胰岛素治疗比例以及各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希望邀请更多地医生进行进行队列的建设及合作,共同丰富聚类分型的临床证据,并推动该分型方法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内容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