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愈见未莱 | 赫帕双靶提升高龄HER2+局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愈率,病理评估才是金标准

2021-12-27 12:42:16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20-25%。HER2+乳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尤其是晚期乳腺癌患者。自2002年抗HER药物曲妥珠单抗获批进入中国市场,改变了HER2+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随着帕妥珠单抗2018年获批进入中国市场,开启了赫帕双靶(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治疗时代,助力早期到晚期的患者长期生存获益再上新台阶。本文为大家带来一例来自真实世界的局晚期高龄HER2+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病例分享,以飨读者。

病例提供者

微信图片_20211227115707.jpg

林启谋 主任医师
江门市中心医院乳腺科行政副主任
中山大学医学硕士,岭南名医
广东省乳腺整形修复协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微创外科学会常委
中国疝与腹壁外科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委员
中国甲状腺外科学会委员
江门市普通外科学会微创学会副主任委员
江门市普通外科学会秘书
广东省抗癌协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常委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女,62岁,就诊日期:2020年03月06日。
主诉:发现左乳肿物3日。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


左乳外上象限触及一肿物,约5cm大小,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度一般;乳房皮肤未见凹陷及橘皮样变,无潮红;乳头无凹陷及溢血。左侧腋窝触及一枚约4cm大小质硬淋巴结,同侧锁骨上下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右侧腋窝触及一枚约3cm大小质软淋巴结。

辅助检查


2020年03月06日,乳腺B超检查提示: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探及一异常回声团,大小约56×21mm,形态欠规则,边缘不规则,可见成角,拟乳腺BI-RADs 5级;右侧乳腺12点可探及局灶性病变回声,大小约13×10mm,形态欠规则,边缘尚规则,内见粗大钙化灶,拟乳腺BI-RADs 4a级;左侧腋窝探及多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约44×22mm,边界清楚、光滑,淋巴门结构不清;右侧腋窝探及多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约30×11mm,边界清、光滑,淋巴门结构存在(图1)。

微信图片_20211227124439.jpg

图1. 基线乳腺及腋窝淋巴结B超检查图像


2020年03月06日,锁骨上下区淋巴结B超检查提示:左侧锁骨上下区可探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回声,最大约12×8mm,边界清楚、光滑,淋巴门结构欠清(图2)。

微信图片_20211227124443.jpg

图2. 基线锁骨上下区淋巴结B超检查图像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左乳外上象限中后带肿块,考虑恶性,乳腺BI-RADS 5级;右乳内下象限腺体中带小肿块,考虑良性;左侧腋窝I、II、III区淋巴结转移(图3)。

微信图片_20211227124445.jpg

图3. 基线乳腺MRI检查图像


穿刺活检病理提示:左侧乳腺肿物:浸润性癌;免疫组化:ER(-),PR(-),HER2(3+), Ki67(+70%),AR(+),P63(-),P120(+),CK5/6(-);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浸润性癌;右侧乳腺肿物:纤维腺瘤。

胸腹部和盆腔CT检查提示: 左侧乳腺肿物,符合乳腺癌;左侧腋窝、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淋巴结转移;左侧肩胛骨低密度影,未排骨转移可能;胸5、12椎体结节状高密度影。

肿瘤标志物检查显示:AFP、CEA、CA19-9、CA15-3、CA125正常。

心脏B超检查显示:射血分数(EF)为75%。

初步诊断:左乳浸润性癌,cT3N3cM1,分子分型为HER2+。

2020年03月22日,PET-CT检查提示: 乳腺:左侧乳腺符合乳腺癌影像表现;淋巴结:左侧腋窝、左侧锁骨上区考虑多发淋巴结转移;肺:左肺斜裂无糖代谢异常增高的实性结节,多考虑良性病变,建议定期复查;骨:增粗肩胛骨无糖代谢异常增高的低密度小结节,考虑良性病变;胸5、12椎体内结节状高密度影,多考虑良性病变。

临床诊断

左乳浸润性癌,cT3N3cM0(IIIC期),分子分型为HER2+。

治疗经过

新辅助治疗经过:

1.4周期THP治疗:紫衫醇(135mg,周疗12次)+HP(3周方案;曲妥珠单抗[首剂500mg,之后375mg]+帕妥珠单抗[首剂840mg,之后420mg])。

2.乳腺、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B超复查提示:新辅助治疗期间与基线相比,患者乳腺肿瘤、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逐渐缩小;4个周期新辅助治疗后,乳腺肿瘤消失(表1)。


表1. 新辅助治疗过程中肿瘤缓解情况
微信图片_20211227124448.jpg


3.2020年06月05日,胸腹部和盆腔CT复查显示:左侧乳腺癌化疗后局部未见明显强化肿块;左侧腋窝多发稍肿大淋巴结,较前缩小;胸5、12椎体结节状高密度结节及左侧肩胛骨低密度影,较前相仿。肿瘤标志物复查显示:AFP、CEA、CA19-9、CA15-3、CA125正常;心脏B超复查显示:EF为67%。

手术治疗经过:

1.2020年06月11日,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左侧锁骨上下区淋巴结清扫+左侧颈部IV、V区淋巴结清扫术。

2.术后病理提示:未发现肿瘤残留。乳腺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玻璃样变,散在灶性吞噬含铁血黄素泡沫细胞形成,散在灶性淋巴细胞浸润,间质偶见散在灶性钙化。淋巴管及血管未见癌累及。乳头及基底切缘未见癌累及。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左腋窝淋巴结:0/10,其中4枚淋巴结呈化疗后改变);左胸未见淋巴结及癌转移(0/0);左锁骨下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淋巴结:0/5);左锁骨上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淋巴结:0/3);左颈IV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颈IV区淋巴结:0/7);左颈V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颈V区淋巴结:0/1)。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Miller-Payne分级G5(即病理完全缓解,pCR)。

术后辅助治疗经过:

1.辅助化疗:4个周期EC方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每3周1次)。


2.辅助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375mg)+帕妥珠单抗(420mg)。


3.辅助放疗。

随访结果

患者定期复查,未见乳腺肿瘤复发,双侧颈部及锁骨上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最近一次复查至2021年08月03日。

专家点评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11227125658.jpg

王曦 教授
教授、乳腺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乳腺学组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乳腺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系列研究;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面上项目4项、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JAMA主刊第一作者一篇(SCI45.5)


新辅助治疗的价值毋庸置疑,已获临床医生和患者广泛认可。对于外科医生,新辅助治疗可降期缩瘤以降低手术难度和并发症风险,提高保乳率,提供新辅助治疗期间药敏信息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对于HER2+乳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减少外形破坏,增强治疗信心,提高长期生存获益。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1)》(以下简称《CSCO乳腺癌指南 2021》),对于肿块较大(>5cm)、腋窝淋巴结转移、三阴性、HER2+(肿块>2cm)或有保乳意愿但肿瘤大小与乳房体积比例大难以保乳的患者,均可以考虑接受新辅助治疗。本病例患者为HER2+局晚期乳腺癌,无法做到R0手术切除肿瘤,具有新辅助治疗的指征。

关于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系列的重磅研究证实赫帕双靶新辅助治疗明显提高这类患者的pCR率,奠定了赫帕双靶在新辅助治疗中的一线地位。在NeoSphere研究中,对比了THP与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新辅助治疗HER2+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THP组较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组患者的pCR率显著提高(45.8% vs 29%,P=0.0141),且耐受性无差异1。另外,PEONY研究是一项主要在中国患者人群中验证赫帕双靶新辅助疗效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验证了NeoSphere的结果,显示THP组较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组患者pCR率显著提高(39.3% vs 21.8%,P=0.0014),且耐受性无差异2。基于NeoSphere、PEONY等研究令人鼓舞的数据,《CSCO乳腺癌指南 2021》推荐TCbHP方案和THP方案为HER2+乳腺患者新辅助治疗首选方案(均为I级推荐)。

本病例为HER2+局晚期高龄乳腺癌患者,为争取手术机会而采取了THP-ddEC新辅助方案。经过4个周期THP新辅助治疗后复查,乳腺病灶已完全消失,但影像学结果显示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仍有残存病灶,本应序贯原定的ddEC方案,但因患者强烈要求行手术治疗。幸运的是,患者术后病理显示达到pCR,且腋窝和锁骨上均无残余病灶。因患者属于高龄,且已经达到pCR,故在术后将原ddEC改为了4程EC三周方案,序贯HP三周方案。在这例患者的新辅助治疗中,我们见证了赫帕双靶优秀的疗效和安全性,而在新辅助疗效评价的过程中,术前影像学评价和术后病理评价不一致,这提示着在新辅助治疗过程中,仅从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存在局限性,需要术后病理评估进一步完善优化。因此,临床上病理评价是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价的金标准。另外,本病例从真实世界也进一步验证了足疗程的赫帕双靶新辅助治疗是HER2+局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为这类患者提高手术和治愈机会。

参考文献:
1.Gianni L,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eoadjuvant pertuzumab and trastuzumab in women with locally advanced, inflammatory, or early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NeoSphere):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Lancet Oncol. 2012 Jan;13(1):25-32.
2.Shao Z, et al.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Pertuzumab,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for Patients With Early or Locally Advanced ERBB2-Positive Breast Cancer in Asia: The PEONY Phase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ogy, 2019.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