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星光不负,兆亮未来 | 2022国家医保正式执行,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惠及更多患者

2022-01-04 10:25:53来源:医脉通阅读:14次

2021年12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2021年医保谈判结果,中国首个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正式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2021年药品目录》),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成年患者。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从今日起,我国将全面执行《2021年药品目录》,此次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与落地,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了群众用药可及性,也让更多中国MM患者享受到免疫治疗带来的福音。


星光不负,达雷妥尤单抗刷新中国速度


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1,多发于老年人,是我国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以蛋白酶体抑制剂(PI)与免疫调节剂(IMiD)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存期2,但是MM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遗传学的高度不稳定性及免疫抑制的骨髓微环境1,3,4,导致患者面临复发难治的困境,严重影响MM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对于PI和IMiD均耐药患者,临床治疗选择面临巨大挑战。达雷妥尤单抗作为全球首个、国内唯一获批的CD38单抗,全新作用机制诱导患者深度缓解,为MM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


回顾获批之路,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扎实。2019年9月,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在中国正式获批上市用于复发或难治性(R/R)MM成年患者。2021年4月达雷妥尤单抗获批联合方案用于至少接受过一线治疗的MM成年患者后,于2021年11月再次获批联合方案用于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成年患者,革新了国内MM的治疗格局。


2022年是崭新的开始,达雷妥尤单抗作为新版医保目录中用于治疗MM的首个CD38单克隆抗体,真正实现了政策落地,惠及更多MM患者。


脱颖而出,达雷妥尤单抗独特双重机制为患者带来更深缓解


达雷妥尤单抗作为全球首个、国内唯一获批的靶向CD38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独特靶向免疫双重机制,直击MM治疗关键, 1个月起效、2个月达峰、5个月达稳,6个月后仅需1次/月注射,可持久维持深度缓解,使患者治疗成本获益最大化,长期使用耐受性良好。达雷妥尤单抗独特创新治疗机制,精准靶向,可以与骨髓瘤细胞表面重要的免疫治疗靶点CD38特异性结合,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D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ADCP)以及Fcγ受体介导的交联诱导凋亡的直接细胞毒性等多重机制诱导骨髓瘤细胞死亡;同时,通过免疫微环境的调节,消耗CD38+免疫抑制细胞、激活CD8+杀伤T细胞和CD4+辅助T细胞。以全新双重机制诱导患者达到深度和持久的缓解。5


图片1.png


1个月起效(GEN501和SIRIUS研究联合分析:Dara单药治疗达到≥PR中位缓解时间为0.95个月)6、2个月达峰(达雷妥尤单抗初次注射8/9周[每周一次]后达到最高目标饱和度)7、5个月达稳(群体PK分析显示,联合治疗与单药治疗研究结果一致,达雷妥尤单抗在进入每4周一次[Q4W]给药期约5个月时达到稳态水平)7,8,6个月后仅需1次/月注射8,可持久维持深度缓解,使患者治疗成本获益最大化,长期使用耐受性良好。


POLLUX研究9长期随访结果显示:DRd方案治疗首次复发MM患者,中位PFS高达53.3个月。与TOURMALINE-MM1研究相比,是IRd方案中位PFS的2.6倍。MAIA研究10长期随访结果显示:DRd方案治疗不适合移植的新诊断MM (TIE NDMM)患者5年PFS率高达52.5%,网络Meta分析显示,D-based方案是TIE NDMM的最佳选择,PFS获益最大,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比例最高。


基于独特的作用机制、丰富良好的临床研究结果及安全性证据,含达雷妥尤单抗单药或联用方案治疗R/R MM患者,已先后获得包括NCCN、ESMO、IMWG及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等多个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值此之际,达雷妥尤单抗被纳入医保目录,不仅满足了MM患者对重磅创新药的迫切需求,也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更多MM患者受益!


打破困局,达雷妥尤单抗惠及更多MM患者


目前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仍在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面对血液恶性肿瘤,提高医学技术,创新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生存期与生存质量的获益是无数医疗工作者的心愿。对于MM患者,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和更好的治疗措施,但是由于经济原因无法使用疗效更佳的药物或不能坚持用药,导致疾病发展,是困扰患者和医疗工作者多年的“心头大患”。随着2021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更新,这一困局终被打破!随着《2021年药品目录》医保政策落地,全国多地实现了成功报销,为我国更多MM患者“兆”亮了一条通往长期生存的希望之路,开启了MM免疫靶向治疗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Minnie SA, Hill GR. Immunotherapy of multiple myeloma. J Clin Invest. 2020 Apr 1;130(4):1565-1575. doi: 10.1172/JCI129205. PMID: 32149732; PMCID: PMC7108923.

[2] Shah SP, et al. When Cancer Fights Back: Multiple Myeloma, Proteasome Inhibition, and the Heat-Shock Response. Mol Cancer Res. 2015 Aug;13(8):1163-73. doi: 10.1158/1541-7786.MCR-15-0135. Epub 2015 May 26. PMID: 26013169; PMCID: PMC4874259.

[3] An G, et al. The impact of clone size on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s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multiple myeloma. Clin Cancer Res. 2015 May 1;21(9):2148-56. doi: 10.1158/1078-0432.CCR-14-2576. Epub 2015 Feb 4. PMID: 25652456.

[4] An G, et al. Osteoclasts promote immune 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in multiple myeloma: therapeutic implication. Blood. 2016 Sep 22;128(12):1590-603. doi: 10.1182/blood-2016-03-707547. Epub 2016 Jul 14. PMID: 27418644.

[5] van de Donk NWCJ, Usmani SZ. CD38 Antibodies in Multiple Myeloma: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Modes of Resistance. Front Immunol. 2018 Sep 20;9:2134. doi: 10.3389/fimmu.2018.02134. PMID: 30294326; PMCID: PMC6158369.

[6] Usmani SZ, et al. Blood. 2016 Jul 7;128(1):37-44. 

[7] Xu XS, et al. Adv Ther . 2018 Nov;35(11):1859-1872.

[8] 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说明书. 2021年11月09日

[9] Kaufman. POLLUX 4-year update Final. ASH 2019. Poster 1866.

[10] Thierry Facon,et al.2021EHA:LB1901.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