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4 10:09:16来源:医脉通阅读:16次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新药面市和检测手段进步,MM诊断和治疗不断改进和完善,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成为当前MM领域的研究热点。在2021年12月11日-12日举办的海峡两岸血液病学术会议上,北京积水潭医院鲍立教授就“多发性骨髓瘤MRD检测进展”进行分享。本文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整理,供读者参考。
MRD检测对MM患者意义重大
随着MM诊疗技术的提高,医学界不断追求更高的MM疗效标准。2016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疗效标准中首次提出MRD阴性(MRD-)的概念,2017年中国指南引进这一概念。一项荟萃分析得出,MRD- MM患者PFS和OS显著优于MRD+ MM患者。与耗时较长的PFS相比,MRD检测能够更快速地体现治疗的临床效益。所以能否将MRD-作为新的MM治疗终点,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MRD检测是研究的重要评估终点
目前临床研究高度重视MRD-。在正在进行的170项MM临床试验中,154项在“描述性信息”中表明MRD被评估,41项(27%)将MRD-率作为主要终点,104项(67%)作为次要终点。
临床治疗中,MRD检测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为此,鲍立教授引用三项最新研究,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和MRD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述,内容如下。
2021年Blood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标危或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CAs)的MM患者可以达到相似的完全缓解(CR)率,但是后者的PFS和OS均较短。该结果质疑了CR率作为MM治疗终点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评估了300例标危CAs MM患者和90例高危CAs MM患者使用VRD(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后的MRD状态。研究中的治疗方案为首先使用6个疗程VRD诱导,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再进行2个疗程VRD巩固,经R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2年维持治疗后,若患者为MRD-,则停止维持治疗,若患者为MRD+,再用RD方案维持3年。该方案与目前临床状况较吻合,目前临床多为2年维持治疗。研究中49%标危CAs患者和37%高危CAs患者获得MRD-。MRD-的MM患者36个月PFS率>90%,而MRD+的MM患者中位PFS分别为3年和2年。研究结果表示,MRD可以完善MM预后模型,应该作为MM的临床治疗终点,尤其是在高危CAs MM患者中。如果MRD仍然阳性或复阳,早期治疗干预可能是必要的。
2021年Blood Cancer Journal上发表的EMNO2/ HO95 MM III期试验共纳入1493例MM患者。在患者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采集MRD样本(如图所示),共有1204份MRD样本可分析。经COX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患者MRD-和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影响PFS和OS的关键因素。
TOURMALINE-MM3和TOURMALINE-MM4(MM3/MM4)的研究对达到部分缓解(PR)或更好疗效的MM患者给予伊沙佐米或安慰剂维持治疗,观察二者疗效并比较患者的MRD状态。研究结果显示,伊沙佐米较安慰剂能显著改善入组时MRD+患者的PFS(中位PFS 18.8 vs 11.6个月,HR:0.65,95%CI:0.55-0.76,p<0.001),共有10%患者处于持续MRD-状态,5%患者由MRD+转为MRD-,10%患者由MRD-转为MRD+,75%患者处于持续MRD+状态。伊沙佐米组和安慰剂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23.2个月和19.3个月,中位OS分别为17.5个月和11.1个月,持续MRD+或MRD-转MRD+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与持续MRD-患者的风险比(HR)为8.20(95%CI 5.49-12.2,p<0.001)。研究结果支持以达到和维持MRD-状态作为维持治疗的治疗目标,强调了MRD状态的持续评估对预测疾病复发和指导治疗策略的重要性。该研究也证明了伊沙佐米相比于安慰剂在入组时MRD+的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的PFS优势。
MRD检测结果指导MM持续治疗
现在临床使用的MRD检测方法主要为二代流氏(NGF)、二代测序(NGS)。除了骨髓和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测同样能够呈现疾病进展,PET-CT也是评估MRD状态的强有力的工具。
2016年IMWG制定了MRD疗效标准,以NGF或NGS检测骨髓MRD-持续>1年作为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指标。我国的2020版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对MRD检测进行规定:MRD检测需在CR基础上进行,且需在开始新的治疗方案之前任意时间点进行连续两次MRD检测。鲍教授表示,MRD检测对于动态分层和指导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若患者在MRD层面其异常表型被清除并且未出现新的异常表型,则预后较好。尽管MRD检测指导MM治疗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验证其价值。
持续MRD-的实现也是当前临床研究中的难点。鲍教授指出,用药时间越长,患者越可能实现持续MRD-。目前,国内临床多数药物的持续用药时间短,无法实现持续治疗的目标。以口服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伊沙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较其他药物中位用药时间更长。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研究中使用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复发/难治性MM,研究证明在使用伊沙佐米方案治疗的患者中,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或CR的人数稳步上升,即使在14个用药周期后依然有患者获得更深的缓解。所以伊沙佐米用药时间越久,越能实现持续MRD-。
小结
鲍立教授总结道,MRD检测方法的不断更新使得MRD检测更加方便可行。IMWG共识推荐MRD检测作为评估治疗缓解情况的方法之一,目前MRD-逐渐成为多数研究的研究终点,临床上也在尝试分析MRD-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显示MRD-作为MM患者治疗新终点是有意义的。也有研究表示持续用药能够加深患者病情缓解,有助于MRD-的实现。目前MRD检测在MM治疗中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成果!
鲍立 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血液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疾病和淋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科委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