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1 11:43:40来源:医脉通阅读:14次
前言
“
开幕致辞
送别2021,迎来2022,“乳腺癌治疗年度进展回顾”会议如期而至,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
江泽飞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荫华教授致辞。刘荫华教授对2021年本中心的乳腺外科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表示2022年已至,希望在江泽飞教授的带领下,将乳腺外科更好地配合到乳腺癌诊疗中。2022版乳腺癌指南正在撰写及修订,新增内容将包括新辅助治疗后乳腺癌外科手术时机、炎性乳腺癌、上肢
刘荫华教授
年度进展回顾,多维度总结乳腺癌领域研究进展
会议伊始,分别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主持。
任国胜教授、金锋教授、耿翠芝教授、张瑾教授和王永胜教授(从左至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首先汇报了中国乳腺癌重要转化研究成果。宋尔卫院士聚焦免疫治疗新策略,以及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新分型新靶点。此外,宋尔卫院士也分享了乳腺癌转移的研究进展,提及限时进食可抑制
宋尔卫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分享了中国乳腺癌重要临床研究结果。吴炅教授总结了2020年10月后及2021年乳腺癌外科治疗、靶向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放疗、分子诊断及预后标志六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影响力,并与当前临床热点问题相关,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吴炅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汇报了改变临床实践的重要临床研究。江泽飞教授表示,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将进入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的时代,多种内分泌治疗药物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治疗更可及,其中达尔西利、
江泽飞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月平教授分享了乳腺癌病理学进展。刘月平教授聚焦乳腺癌组织学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分享了2021年Ki67国际指南更新的临床实践,解读了2021 GFEPICS HER2检测指南主要内容。刘月平教授还指出ER病理检测要更加注意弱阳性理解及异质性,并探讨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是否要纳入常规病例报告以及如何理解免疫治疗PD-L1伴随诊断检测。
刘月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佳艺教授分享了乳腺癌放射治疗进展。陈佳艺教授指出,早期乳腺癌的放疗中,相较于全乳切除,保乳手术联合全乳放疗的生存预后更佳,是局部治疗的主旋律。在现代放疗技术和全身治疗背景下,内乳放疗的最佳获益人群仍有待探索,此外,cN1-ypN0且≥3枚前哨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局部淋巴结放疗(RNI)可以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陈佳艺教授说道,在精准医学时代,更多的新型多基因预测模型聚焦局部复发风险,指导乳腺癌治疗升降阶治疗方案选择,精准医学的指导也从老年低危向中等复发风险乃至寡转移方向拓展。
陈佳艺教授
新方向新思路,多角度探讨乳腺癌治疗前沿进展
本部分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运江教授和安徽省肿瘤医院潘跃银教授主持。
张清媛教授、黄建教授、刘强教授、刘运江教授和潘跃银教授(从左至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殊教授分享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进展。王殊教授首先针对NCCN、CSCO等指南在术前新辅助治疗方面的更新进行了分析,目前新辅助治疗的适应证不再仅仅依据临床分期,而应结合肿瘤分子分型、临床分期及患者意愿个体化确定。然后从三种类型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进展进行了具体讲述。其后,王殊教授总结道,在TNBC新辅助治疗中PARP抑制剂在BRCA突变患者中展现出了单药新辅助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取得了短期及长期的疗效,此外,铂类药物的加入能够改善预后,其应用价值值得重视。王殊教授还探讨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化疗降阶及化疗豁免的探索,以及Luminal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口服选择性
王殊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王涛教授汇报了乳腺癌辅助治疗进展。王涛教授说道,在HR阳性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应用21基因、70基因检测等方法筛选出低危患者进行化疗降阶治疗,进一步减少化疗人群,而高危患者应进行内分泌升阶治疗,CDK4/6抑制剂阿贝西利辅助治疗研究显示在高危患者中获益。对于精准选择适宜辅助治疗人群仍需进一步探索。在早期TNBC辅助治疗中,PARP抑制剂术后辅助加强治疗或可增加疗效,仍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主要有一项IPD-Meta分析研究,其结果并不会改变指南,但提示临床需要更精准个体化制定方案。王涛教授总结道,在长期的辅助治疗过程中,应根据风险因素,选择不同的升降阶的治疗方案,同时在考虑治疗疗效时,也应注意不良反应,即兼顾获益、毒性和风险,为患者制定最佳的辅助治疗方案。
王涛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殷咏梅教授分享了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治疗进展。殷咏梅教授指出,在2021年CSCO BC指南中综合考虑患者的既往治疗和药物可及性,2021年CBCS指南细化了既往抗HER人群。此外,根据不同分子分型,HER2低表达乳腺癌是否为新乳腺癌亚型,ADC类药物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治疗中初露锋芒,目前仍有很多正在进行的一系列相关临床研究,包括DESTINY Breast04、DESTINY Breast06、RC48-C012等研究。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NCCN指南和ESMO指南均推荐T-Dxd作为二线标准治疗。在HER2+/HR+晚期乳腺癌治疗方面,尽管有一些新的数据,但目前关于内分泌治疗的使用和三阳性疾病管理的指南未改变,在CDK4/6抑制剂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获益得到有力肯定之前,仍需要设计临床研究来获取答案。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TKIs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最后,殷咏梅教授强调,应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进行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避免PD-1/PD-L1时代的“内卷”再现。
殷咏梅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汇报了HR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治疗进展。王晓稼教授说道,在CDK4/6抑制剂总生存(OS)数据方面,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是目前晚期乳腺癌一、二线的标准治疗,其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令人欣喜,并可能转化成OS获益,三种CDK4/6抑制剂对晚期HR阳性患者疗效和生存获益总体有相似性。对于CDK4/6抑制剂中国数据和中国人群方面,达尔西利联合
王晓稼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树森教授分享了TNBC治疗进展。王树森教授从化疗、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ADC药物、新联合疗法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王树森教授总结道,
王树森教授
会议总结
最后,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对本次进行了精彩总结。本次会议经过一年的沉淀,内容非常丰富,各位专家学者从多维度多角度回顾梳理了2021年度乳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江泽飞教授说道,感谢各位讲者、专家、学者的莅临和联合直播的媒体,有大家的关心和支持,未来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