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17:44:24来源:医脉通阅读:16次
"2021
医脉通:2021年乳腺癌领域研究硕果频出,推动着临床实践发生改变,您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今年实现了哪些突破?
刘荫华教授:首先,非常荣幸能参加由
目前,乳腺疾病中心承接了两项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学组的多中心研究,其中CSBrS-015研究评估了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接受
另一项研究CSBrS-021,共纳入全国近30家医院约7000例HER-2低表达早期乳腺癌患者,对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临床合理应用数据进行了总结。对新型ADC的探索是乳腺癌分类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希望可以更好地贯彻分类治疗这一理念,也正在撰写与这一理念相关的指南,以进一步推动早期乳腺癌分类治疗的发展。
医脉通:2021年乳腺外科治疗领域的工作获得了哪些成就,您可否对此做一个总结?
刘荫华教授:2021年,在中华医学会会长赵玉沛院士指导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的41位同道共同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该指南采用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系统标准作为撰写依据,将指南采纳的证据等级分为Ⅰ、Ⅱ、Ⅲ、Ⅳ四类。指南撰写正式启动于2020年5月,完成于2021年5月,目前已经出版见刊。
此前,尽管国内外诸多指南为乳腺癌的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乳腺外科依然缺少具有高级别证据并适合中国临床实践要求的临床实践指南。例如,目前临床对前哨淋巴结
而此次出版的《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对上述问题,和多基因检测的合理选择以及BRCA基因突变患者对保乳手术或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的选择等多个问题,都从外科的角度给出了高级别的证据推荐。
此外,我们欣喜得知人民卫生出版社已经批准2022年5月出版《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2022版除了对旧有6个章节进行编修更新以外,还增加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外科问题、乳腺癌术后上肢
医脉通:新辅助治疗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您如何看待未来乳腺外科中新辅助治疗策略的发展?
刘荫华教授:在江泽飞教授的带领下,中国乳腺癌分类治疗的理念越来越清晰,这其中,规范化诊断是分类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前提。CSCO指南和NCCN指南对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症都进行了非常明确的推荐,但目前的执行情况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例如,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双靶新辅助治疗在很多中心仍然是空白,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整体比例仅为2%-3%,这无疑已经与现在的分类治疗时代脱节。
与更加依靠内科医生的辅助治疗和全身治疗相比,新辅助治疗更贴近外科医生自己的本职工作,术业有专攻,对新辅助治疗的探索理应贯彻到外科医生的实践过程中。
我个人认为,乳腺外科医生是最热衷于知识的群体之一,在学习中,我们外科医生应该向内科医生虚心请教,明确如何使患者接受并坚持完成新辅助治疗,如何对新辅助治疗进行科学严谨的疗效评价,如何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术式等重点问题。
希望在CSCO BC的领导下,乳腺肿瘤科医生和乳腺外科医生能够更加团结,一起进步,共同推动中国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