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ASH新“氏”力 | 冯继锋、宋永平教授:R/R疗效惊艳,1L潜力无限,Pola联合方案在DLBCL中展示出全面的循证证据

2022-01-14 16:38:18来源:医脉通阅读:16次

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大规模的国际盛会——美国血液学会(ASH)第63届年会于2021年12月11日至14日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极大地推动了血液学领域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在本次ASH年会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仍是血液肿瘤领域关注和探索的热点。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的侵袭性疾病,DLBCL的治愈之路仍充满了挑战。


近年来,全球首个靶向CD79b抗体药物偶联物(ADC)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为DLBCL患者的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恰逢其时,紧跟国际热点,医脉通诚邀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宋永平教授详细梳理Pola联合方案近年来在复发/难治性以及初治DLBCL患者中获得的临床证据。


重点内容


· GO29365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对于R/R DLBCL患者来说,Pola-BR方案的疾病缓解率(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优于BR方案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选择。

· Pola-BR联合方案的疗效已被全球范围内多项真实世界研究(RWD)验证,在包括中国患者在内的全球的R/R DLBCL患者中均显示出切实的疗效以及可控的安全性,且在CAR-T治疗失败后的R/R DLBCL患者中,疗效优于其他挽救治疗方案。

· ASH重磅发布,POLARIX研究证实Pola-R-CHP方案是一种极具前景、有望进一步提升DLBCL治愈率的一线治疗方案。

*Pola-BR方案:Pola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BR方案: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Pola-R-CHP方案: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和泼尼松


GO29365研究助力Pola-BR方案加速获批,R/R DLBCL患者希望重燃

DLBCL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疾病之一,在过去20多年中,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一直作为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但仍有高达40%~50%的患者对R-CHOP难治,或在达到完全缓解(CR)后复发。在R/R DLBCL患者中仅有30%~40%对挽救性化疗有应答,有机会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且仍有约50%的患者在移植后复发,预后极差。1因此,大多数R/R DLBCL患者OS较短,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


为满足R/R DLBCL患者的治疗需求,各种新型药物接连获批上市。ADC是目前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研究热门之一,Pola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 ADC,其联合治疗方案Pola-BR于2019年6月10日被美国FDA加速批准,用于R/R DLBCL成人患者的治疗。


Pola-BR方案的加速获批基于一项全球性Ib/II期临床试验(GO29365)2的研究结果。GO29365 II期试验共有80例符合条件的入组患者,以1: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至Pola-BR治疗组和BR治疗组。研究结果表明,Pola-BR治疗组的CR率达到了约58%,BR治疗组仅为20%。此外,总缓解率(ORR)(70.0% VS 32.5%),PFS(9.5 VS 3.7个月)和OS(12.4 VS 4.7个月)也都显著提升,使死亡风险降低了58%。

*上诉缓解率数据引用最佳缓解率


目前,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尚无标准治疗(SOC)方案,一项基于SEER医疗数据库,纳入439例患者的RWD证明了BR和R-GemOx两种方案在R/R DLBCL人群中疗效相似3(如图1),安全性可控,均为NCCN推荐的治疗方案。在NCCN指南中,Pola-BR也是R/R DLBCL二线治疗的优先推荐


图片1.png

图1  BR和R-GemOx方案治疗R/R DLBCL的疗效相似


真金不怕火炼,全球多项真实世界研究验证Pola-BR联合方案强劲可靠疗效


目前,Pola在美国和欧盟分别被授予孤儿药资格、突破性药物资格(BTD)和优先药物资格(PRIME),获批治疗DLBCL,迄今为止已经积累大量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如表1)。作为临床研究数据的延伸,Pola在真实世界的实践中也显示出切实的疗效


图片2.png

表1  全球已发表的接受Pola 治疗患者的RWD数据


中国CUP:Pola-(B)R方案治疗R/R DLBCL4


研究回顾分析中国4个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患者,其中10例接受Pola-BR治疗,另外11例仅接受Pola-R治疗。截止于2020年8月12日的数据显示:最佳总体缓解(BOR)率为81.0%、CR率为19.0%。中位随访54 天,预估中位PFS为148 天。所有患者未出现≥2级周围神经病变。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既往多线治疗的中国R/R DLBCL患者,Pola-(B)R方案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中国台湾同情用药的单中心数据5


研究纳入32例至少接受过二线治疗的R/R DLBCL患者,入组后接受Pola联合BR、R,以及基于卡莫司汀、吉西他滨的化疗。患者的总缓解率为45.2%,其中29.1%达到CR,16.1%达到部分缓解(PR)。中位随访11.4个月,中位OS为8.93个月。研究结果显示,Pola联合方案作为三线及以上治疗方案,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令人鼓舞,且有助于桥接移植


德国国家同情用药项目(CUP)的真实世界数据6


研究共纳入来自26个中心的105例患者(挽救队列n=54、桥接队列n=51),患者的中位治疗线数为3。研究结果显示,无化疗的Pola-利妥昔单抗(Pola-R)在挽救队列的治疗中总缓解率高达40%,提示其可作为不耐受化疗患者的适当的替代治疗。在桥接队列中,从Pola治疗开始的中位OS为8.2个月(中位随访7.2个月)。Pola治疗后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6个月OS率为77.9%,12个月OS率为58.5%。此外,在CAR-T治疗后,再接受Pola治疗的患者总缓解率达到了58.3%(7/12)


英国RWD:Pola-BR治疗R/R DLBCL7


研究共纳入133例患者,64.7%患者既往接受过≥2线治疗,68.4%患者末次治疗耐药。研究结果显示,全组的ORR为57.0%、CR率为32.8%。中位随访7.7个月,全组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4.8个月和8.2个月;非桥接CAR-T治疗组(n=78)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5.4个月和10.2个月


以色列RWD:基于Pola的方案治疗R/R DLBCL8


研究共纳入来自14个中心的47例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 DLBCL患者,接受2~8个疗程Pola-BR或Pola-R治疗。全组的ORR为65%、CR率为38%。中位随访6.8个月后,全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5.6个月和8.3个月。在达到CR的患者中,中位PFS和OS分别为7.2个月和14.8个月。值得注意的是,与GO29365 II期试验相比,此RWD中入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更差。


美国Pola上市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9


研究共纳入来自5个中心的69例患者,其中,66例为DL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患者,84%为既往治疗难治性患者。中位随访4.0个月后,中位PFS为2.0个月,中位OS为5.3个月。研究结果显示,难治性DLBCL患者在使用Pola治疗后,可观察到临床获益,有利于后续治疗的开展


希腊RWD:Pola-BR治疗R/R DLBCL10


研究纳入了61例接受Pola-BR治疗的R/R DLBCL患者。中位PFS、OS和反应持续时间分别为4.0、8.5和8.5个月。55%的患者经历了≥3级不良事件,停止治疗和治疗期间的死亡主要是由于疾病进展。41%的患者接受了进一步治疗。研究证实了Pola-BR是R/R DLBCL患者的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可诱导足够的反应率,且具有可接受的毒性。Pola-BR可用作进一步巩固治疗之前的桥接疗法


克罗地亚协作组RWD:基于Pola的方案治疗R/R DLBCL11


研究共纳入来自9个中心的23例R/R DLBCL患者,接受基于Pola的方案治疗。全组患者的中位OS和PFS分别为9.0个月和6.7个月,且晚期复发患者的OS有优于早期复发患者的趋势(中位OS 11.0 VS 6.0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在R/R DLBCL的早期治疗线中使用含Pola的治疗方案可获得更好的结局


Pola目前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治疗R/R DLBCL,Pola-BR联合方案的疗效已被全球范围内多项RWD验证,包括在中国6家中心正在进行的真实世界同情用药项目(CUP)。而近期,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先后受理了四项注射用Polatuzumab Vedotin的上市申请,分别用于治疗初治及R/R DLBCL成人患者,且将后者按优先审评范围“符合附条件批准的药品”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且将其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R/R DLBCL成人患者。


新证再添,捷报频传,Pola联合方案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近日,在2021年ASH年会期间,又有多项研究重磅公布,Pola-BR联合方案在R/R DLBCL患者中的应用再添新证。其中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12,评估使用抗CD19 CAR-T治疗的R/R DLBCL患者,在发生疾病进展(PD)后使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这项研究共纳入400例患者,是迄今为止针对CAR-T治疗后发生PD的R/R DLBCL患者规模最大的研究。中位随访22.4个月后,48%的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后发生PD,其中65.5%(n=125)的患者接受后续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与BTK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等治疗方案相比,Pola-BR的ORR和CR率最高,分别为73%和40%。研究结果提示,Pola-BR可作为CAR-T治疗失败后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案。


除了在R/R DLBCL领域的最新进展,Pola在初治DLBCL领域亦有重大突破。POLARIX研究(NCT03274492)13结果显示,与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方案相比,Pola-R-CHP方案一线治疗初治中危或高危DLBCL患者的2年PFS率取得显著提高,患者PD、复发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7%,且未增加≥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该研究结果证实了Pola-R-CHP方案是一种极具前景、有望进一步提升DLBCL治愈率的一线治疗方案


自2012年开展ROMULUS Ib/II期临床试验以来,Pola在DLBCL领域已深耕多年,开展多项联合免疫疗法、联合化疗、联合免疫调节剂以及单药治疗的临床试验,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的临床试验(如图2)14,获得FDA及欧盟的加速审批,未来也有望继续惠及更多初治DLBCL患者。


图片3.png

图2  Pola在R/R DLBCL中开发的关键里程碑


专家点评


冯继锋教授:POLARIX研究数据的更新发布,打破了目前DLBCL的治疗“瓶颈”,使Pola-R-CHP方案成为了20年来首次超越经典R-CHOP方案的一线疗法,这对于包括高危患者在内的初治DLBCL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于R/R DLBCL患者来说,Pola联合治疗方案,尤其是Pola-BR方案更是有着非常坚实的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自从Pola获得FDA以及欧盟批准上市后,在全球各地积累了大量且丰富的真实用药数据,从临床实践角度进一步验证了其疗效和安全性。目前Pola虽在中国还未上市,但已开展相关的多中心同情用药项目 (CUP),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作为其中的一个中心,也进行了深度参与。期待未来Pola在中国上市后,造福更多R/R以及初治DLBCL患者。


宋永平教授:Pola在DLBCL领域深耕多年,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真实世界研究,都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GO29365 II期试验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Pola-BR方案在R/R DLB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也为真实世界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真实世界研究方面,河南省肿瘤医院作为中国首批4个CUP中心之一,有幸参与其中。研究结果显示了Pola-(B)R方案治疗中国R/R DLBCL患者的令人惊喜的疗效。目前Pola在初治DLBCL患者的治疗中也实现了突破,期待未来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能进一步丰富其在一线DLBCL治疗中的证据,包括长期生存数据等。期待未来Pola能够惠及更多患者,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愈的希望。


冯继锋.png

冯继锋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内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罕见病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老年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候任主委

江苏省肿瘤化疗中心主任


宋永平.png
宋永平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河南省肿瘤研究院院长,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会长

河南省医学会副会长及血液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


参考文献

[1] Crump M, et al. Blood. 2017

[2] Sehn LH, et al. J Clin Oncol. 2020

[3] Felipe Castro, et al. 2020 ASH Oral and Poster 3042

[4] 吴剑秋 ,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5] Cheng-Hong, et al. 2020 ASH Poster 3057

[6] Nora Liebers, et al. 2020 ASH Abstract 1206

[7] M Northend, et al. 2021 ICML Abstract 174

[8] Segman Y, et al. Leuk Lymphoma, 2021

[9] Smith SD, et al, Clin Lymphoma, Myeloma & Leukemia 2021

[10] Dimou M, et al. Hematol Oncol.2021

[11] Dujmovic D, et al. 2020 EHA

[12] Joanna C. Zurko, et al. 2021ASH Oral 884.

[13] Hervé Tilly, et al. 2021 ASH LBA1.

[14] Rita Assi, et al. Clin Hematol Int. 2021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