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1 10:08:04来源:医脉通阅读:16次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化疗耐药及复发率高的临床特点,治疗极具挑战性且患者总体预后不良。目前PBL尚无标准治疗方案,NCCN指南推荐采用强化疗方案治疗。近年来,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应用,改善了一部分PBL患者的生存预后,但是仍有一部分难治性PBL患者面临原发耐药和疾病复发,亟需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诱导患者缓解。
核输出蛋白1(XPO1)的高表达在肿瘤疾病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塞利尼索(selinexor)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口服型XPO1选择性核输出抑制剂(SINE),基于其全新作用机制,突破传统靶向,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为复发难治性(R/R)PBL患者带来了全新有效的选择。
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姚永华教授分享塞利尼索治疗PBL的病例体会,上海长海医院陈莉教授对该病例进行点评!
PBL一例
患者,男,25岁,既往病史无特殊,患者自诉涕中带血丝及鼻旁皮肤肿胀2月,于当地医院鼻窦CT平扫检查提示“鼻窦炎”,2021年3月6日行鼻内镜下全组鼻窦开窗术、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和鼻窦病损切除术。
2021年3月19日术后病理提示:浆母细胞性淋巴瘤。
患者基线特征:
· 体格检查:左睑裂缩小,左面部可见肿块,质硬,无明显压痛。
· 免疫组化:CD20(-),CyclinD1(-),Ki67(60%+),CD3(-),EBER(+/-),CD79a(-),CD138(+),Vs38c(少量+),CD56(-),CD30(-),EMA(-),kappa(-),Lambda(部分+),Desmin(-),HMB45(-),Syn(-),S100(-)。
· PET/CT:左侧上颌窦、左侧筛窦内软组织肿块,糖代谢增高(SUVmax=15.96),符合淋巴瘤表现,双侧颌下糖代谢增高淋巴结,考虑浸润可能,左下后纵隔第3、8胸椎旁结节灶,糖代谢增高(SUVmax=5.56),考虑淋巴瘤浸润可能,右股骨中段骨髓腔内局部片状代谢增高,右肺下叶胸膜小结节,未见糖代谢异常增高,建议随访。
· 骨髓形态学:造血细胞大致正常,可见1.4%浆细胞骨髓象。
临床诊断:浆母细胞性淋巴瘤ⅡA期,IPI评分0分
一线治疗
· 2021年4月至2021年5月 硼替佐米联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方案,共2程,疾病进展
二线治疗
· 2021年6月 硼替佐米联合HyperCVAD(大剂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和地塞米松)方案,共1程,疾病进展
三线治疗
· 2021年7月 放疗、硼替佐米联合CHOP化疗,共1程,疾病进展
既往方案疗效总结
患者既往经历三线治疗,通过常规化疗、放疗均未能获得缓解,疾病进展迅速
四线治疗
· 2021年8月27日 结合患者病史及检查结果,考虑给予塞利尼索联合GDP(吉西他滨、顺铂和地塞米松)方案,给药方案为塞利尼索60mg于第1、8、15天给药。
影像学资料:
经塞利尼索治疗2周后,双侧颈深上间隙、右侧腋窝、主肺动脉窗、左侧膈前组、左侧膈肌脚后、左侧肾上腺区、胃小弯侧、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全身皮下多发大小不等软组织小结节、左侧第9肋、右侧髂骨及左侧坐骨多处骨质、两侧胸膜等病灶较前片对照均明显缩小,FDG代谢减低,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 2021年9月24日 行ASCT
· 2021年10月28日 多部位CT平扫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总结
该PBL患者既往接受3线治疗均未达到缓解,属于难治性PBL,给予3个疗程塞利尼索联合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获得PR且安全性良好,是塞利尼索联合方案治疗PBL的一次良好临床实践。
姚永华教授诊疗体会
· 该患者诊疗难点:浆母细胞性淋巴瘤ⅡA期,IPI评分0分,既往接受3线治疗且均未缓解,疾病进展迅速。结合患者病史及检查结果,给予塞利尼索联合GDP方案治疗2周后,患者多处病灶明显缩小,FDG代谢降低,疗效评估为PR,获得缓解后行ASCT治疗,1个月后多部位CT平扫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患者获益显著。
· 塞利尼索是一款靶向XPO1的药物,以缓慢可逆的方式,特异性的阻抑XPO1,基于其全新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患者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存。本病例提示对于多线治疗难治性PBL患者及拟行ASCT治疗患者,通过含塞利尼索的治疗方案有助于降低肿瘤负荷,提升患者缓解率,为后续ASCT的治疗提供保障。
陈莉教授点评
PBL是临床上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NHL亚型,主要发生于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人群中。其形态学表现为类似免疫母细胞的大肿瘤细胞弥漫性增生,具有早期复发和化疗耐药的临床特征,患者整体预后差。目前PBL还未建立标准治疗方案,临床上以大剂量的多药联合化疗方案为主。对于化疗耐药及反复复发患者,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的选择。塞利尼索是全球首个针对肿瘤治疗全新机制的口服选择性核输出抑制剂,通过多重通路介导发挥其独特的抗肿瘤活性:首先,抑制XPO1,促使肿瘤抑制蛋白和其他生长调节蛋白的核内储留和活化;同时促进致癌基因mRNA滞留在细胞核,降低胞浆内致癌蛋白水平;并且可通过激活GR通路,恢复激素敏感性。基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塞利尼索除了单药使用,还可与其他多个药物联用以提高疗效,加深患者缓解深度。
本病例患者属于难治性PBL,既往接受3线治疗,给予PI等多药联合化疗方案,均未得到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无改善,疾病进展快。在给予塞利尼索联合治疗方案后,患者多处病灶明显缩小,FDG代谢降低,疗效评估达到PR,为后续ASCT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患者达到更深的疾病缓解及长期生存。与常规化疗方案相比,塞利尼索联合方案帮助患者更快更有效达到缓解,为多线治疗失败的R/R PBL患者提供了有力武器,扭转了患者治疗的不良结局!
姚永华 教授
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血液科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 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委员
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质控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编委
陈莉 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长海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军后勤科研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项目分课题共7项
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上海市重大基础课题等十余项
发表论文120篇,第一及通讯作者35篇,其中SCI论文7篇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获上海医学科技二等奖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
多次被评为医院和学校教学先进个人,主持完成校级教改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