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10:13:51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
杨仁池教授表示,从2014年以后,新型半衰期延长的凝血因子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的问世极大改善了药物治疗血友病的前景,但距理想目标仍有一定距离。目前新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关节出血的保护效果越来越好,零出血已经是多数患者能够达到的目标。总体来说目前血友病新型治疗的选择包括半衰期延长的凝血因子、非因子类替代性治疗以及基因治疗。
新型半衰期延长凝血因子
新型半衰期延长(EHL)的凝血因子的产生主要通过单链共价连接、
非因子类替代性治疗
杨仁池教授表示在正常人的机体内,抗凝和促凝保持着相对平衡,而在血友病患者的体内,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打破了其平衡,使患者更易发生出血。目前治疗多数是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纠正凝血问题;而非因子类替代性治疗主要包括抗凝血酶、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大体上可以分为基因添加以及基因编辑两大类。基因添加即引入功能性正常的基因拷贝,以补偿或补充突变基因;其常见的运载体包括腺病毒以及慢病毒。基因编辑则是对缺陷基因本身进行原位校正;常见的编辑技术包括锌指核酸酶(ZFN)以及CRISPR/CAS9。目前血友病的临床研究多为靶向肝脏的基因治疗,其长期结果仍有待观察,部分患者5-8年预后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基因治疗无效。目前由于其仍缺少长期的随访数据,国际上尚无血友病基因治疗的批准。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细菌的一种获得性免疫机制,可“记忆”入侵DNA序列,当宿主二次感染噬菌体时,CAS蛋白靶向结合到相应基因序列,将外源入侵的DNA切断。但其临床应用具有限制性因素——脱靶问题,即在对基因进行修复的同时,有可能激活原癌基因或抑制甚至消除抑癌基因的功能,使患者发生癌变风险。
杨仁池教授表示,目前有关基因治疗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安全性问题:包括针对载体的中和抗体,尤其是国内患者可能有50%以上可产生中和抗体、由于药物靶向肝脏可能会产生肝脏毒性、插入性遗传毒性即国外有
目前血友病B基因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目前结果表明疗效尚可,其一周内载体衍生FIV水平即可得到提升,其纳入的10例患者均有显著的临床获益,目前其多中心正式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待进一步的长期结果。另外,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也在国内积极展开,虽其疗效不像FIV一样显著,但仍与国外相关研究持平,故其效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总结
目前对于血友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半衰期延长的凝血因子、非因子类替代性治疗(如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凝血酶)以及基因治疗。杨仁池教授表示基于目前研究的结果,国内有望在2-3年内出现新的有效治疗药物的上市。
杨仁池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与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卫生部突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亚太血友病工作组指导委员会成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止血与血栓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务理事、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止血与血栓学组副组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血管生物学组副组长
中国罕见血液病工作组组长
全国血友病协作组组长
Haemophila中文版主编、Haemophila、中华血液学杂志等的编委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1篇
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