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09:56:55来源:医脉通阅读:17次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血小板减少即为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不同可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可有皮肤出血点、瘀斑、牙龈渗血、
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其主要原因是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可继发于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主要通过减少骨髓产量、增加免疫破坏使其减少,也
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
第二大类临床上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是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常见的药物主要有奎尼丁、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多种抗生素以及镇静药物等。早在100多年前,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病因是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最常见即为ITP。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发现ITP患者中存在自身IgG型抗体;1960-1980年学者发现IgG抗体通过FCγ受体介导血小板破坏;随后又发现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IIb/IIIa、GPIb/IX,抗体抑制巨核细胞,TPO(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减低;近年来研究又发现血小板脱糖是ITP发生的重要机理。其治疗方法主要以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二线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脾切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等。
ITP患者存在多种细胞亚群的异常,包括T细胞亚群、B细胞、CTL(细胞毒性T细胞)等。研究表明,ITP患者循环B细胞分泌抗GPIIb/IIIa抗体水平升高。还有研究表明,ITP患者B细胞活化因子(BAFF)增高,刺激自身抗体产生;存在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异常活化,导致B细胞存活和增殖增加,可能导致其自身抗体产生。后来人们还发现应用
利妥昔单抗治疗ITP的研究表明有接近一半的患者可达到完全缓解,总缓解率可达62.5%,表明清除B细胞对ITP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有临床研究证明:利妥昔单抗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反应率优于单用利妥昔单抗。近期有文章表明,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复发的ITP患者脾脏中新生成的原始B细胞和过渡性B细胞比例较高,而记忆B细胞严重减少;并且复发的ITP患者脾脏中存在利妥昔单抗耐药B细胞以及新产生的B细胞,其两种细胞中均发现了抗血小板抗体。有研究显示: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ITP患者体内存在特有的对利妥昔单抗耐药的记忆B细胞,可表达一种促进存活和休眠的转录程序,并且含有自身反应性克隆,然而由于利妥昔单抗诱导的表面BCR(B细胞受体)和相关因子的下调,这些细胞不能被抗原激活。而应用靶向CD19的抗体可以清除利妥昔单抗耐药的记忆B细胞。
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还可与巨核细胞相结合,抑制其生成。75%的ITP患者血小板水平正常。
另外ITP患者还具有T细胞的异常,有研究显示ITP患者的pan-T淋巴细胞和Thi亚群的比例明显降低,Tsc亚群增加。还有文章表明CD4+的Th细胞与原发性慢性ITP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CD4+T调节细胞功能异常,参与血小板自身抗原的产生;CD4+T细胞识别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并在抗原提呈细胞的共同刺激信号作用下被激活和分化;自身反应性T细胞凋亡减少;T细胞亚群失衡,包括Th1/Th2/Th17等。研究还表明CD8+T细胞功能异常,也参与血小板自身抗原的产生;其分化为CD8+T毒性细胞可导致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的破坏。另外还有研究表明ITP患者T细胞中异常脂阀表达会影响T细胞信号转导。而在ITP患者中,低剂量地西他滨能够增强Treg细胞的抑制作用,重塑CD4+T细胞亚群的平衡,还可诱导免疫耐受。
目前对于血小板脱糖的研究表明:GPIIb/IIIa、GPIb/IX抗体均可导致血小板脱糖。另外,ITP的IgG片段可诱导洗涤血小板脱糖。抗GPIIb/IIIa的IgG可导致血小板细胞内室释放唾液酸酶。自身抗体介导的脱糖可影响血小板、巨核细胞与
ITP患者的骨髓微环境中HIF(缺氧诱导因子)-1水平降低,HIF-1可调控鼠骨髓细胞来源的巨核细胞的大小和数量。此外ITP患者的五羟色胺(5-HT)明显减少,5-HT可促进人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前体形成。
此外,彭军教授介绍道,ITP患者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厌氧菌、萨特菌、消化链球菌等可作为ITP的潜在标志。
总结
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其主要原因包括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ITP存在多种细胞亚群的异常,包括T细胞亚群、B细胞、CTL等。清除B细胞对ITP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研究又发现血小板脱糖是ITP发生的重要机理,自身抗体介导的脱糖可影响血小板、巨核细胞与纤维蛋白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黏附。
彭军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常务副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学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