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09:42:54来源:医脉通阅读:17次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国内地中海贫血现况及治疗手段
2015年《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公布了国内有3000万人携带地贫基因,25万人为中间型地贫,5万人为重型地贫。约99%的重型患者为20岁以下的患者,重型地贫患者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治疗费用高达5~10万/年,输血量高达40-50U/年。
地贫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规律输血及祛铁治疗、药物诱导γ珠蛋白表达、全相合异基因
首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治疗的流程及疗效评价
地贫的基因治疗主要有两种技术体系,一种是以慢病毒为载体转染富集到患者体外的CD34+造血干细胞,导入β珠蛋白链基因完成基因编辑,另一种是通过CROSPR/Cas9的技术,诱导γ珠蛋白链基因的表达完成基因编辑(图1)。通过这两种技术体系,最终使红细胞能够合成功能正常的
图1
随后,施均教授介绍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再生医学中心通过CROSPR/Cas9技术,基因编辑CD34+造血干细胞并自体回输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贫的首个患者。首例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如图2,在治疗前其血红蛋白(Hb)为67g/L,血红蛋白F(HbF)为3.4g/L。
图2
基因治疗的技术流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①患者自体CD34+造血干细胞的单采富集;②CD34+造血干细胞的基因工程编辑;③患者自体移植前预处理;④基因编辑后的CD34+造血干细胞自体移植(图3)。
图3
施均教授重点介绍了该患者自体基因工程干细胞移植后的安全性和疗效。对于安全性而言,血小板植入在自体基因工程干细胞移植后的37天,血小板在6个月后稳定在50~60×109/L,9个月以后达到100×109/L,之后的随访血小板在10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植入在移植后24天,移植后6周基本就稳定在了1.5~2.5×109/L。患者的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低、血小板减低、白细胞减低以及贫血等,≥3级的不良反应主要与自体移植预处理治疗相关。此外,在动员采集干细胞后的15天,患者发生过一次
对于疗效而言,从四个方面来评估:①贫血是否改善;②体内造血植入能力;③体外集落形成能力;④造血重建免疫功能。自体基因工程干细胞移植后的第12个月时,患者已脱离输血9个月,其Hb和HbF分别为107g/L和88g/L。而且,在移植后第12个月,患者基因编辑造血干细胞骨髓植入能力恢复至移植前的程度(图4)。基因编辑造血干细胞的体外集落形成能力和移植前相比没有差别。对于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评估,移植后CD3+T细胞、CD4+/CD8+T细胞以及CD19+B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均在正常范围;IgG、IgA、IgM、补体C3和补体C4均在正常范围;NK细胞比例和绝对值也在正常范围。
图4
小结
施均教授最后总结道,对比2021年欧洲血液学年会(EHA)发布的国际上同类型的研究结果,该病例的疗效与其相似。此外,通过基因工程编辑造血干细胞并自体移植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贫的首个病例是成功的,该研究也是国内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的基因编辑相关的临床试验,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施均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再生医学诊疗中心 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11届委员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11届红细胞疾病学组 副组长
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 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