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6 09:52:52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吃草就能长胖,这样的福气你要么?
要问当今“顶流”,非冰墩墩莫属。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呆萌可爱的大熊猫,头部环绕着五环颜色的“冰丝带”,形象酷似身穿科技外衣的航天员,充满了科技感和未来感。
讲真,谁能拒绝一个自带“手机壳”的大熊猫呢?
作为“卡门”出道的吉祥物,圆滚滚、胖乎乎的身材也完美地诠释了“墩墩”这个名字的由来。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不过,当看到“吃素”、“墩墩”、“卡门”这些关键词,很多热衷于“吃草减肥”的网友不淡定了,提出了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何大熊猫天天吃素,却仍然很胖?
吃素,为何仍然很胖?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这个问题或许有了答案。
2022年1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于Cell Reports期刊发表了题为“Seasonal shift of the gut microbiome synchronizes host peripheral circadian rhythm for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to a low-fat diet in the giant panda”的研究报告,发现大熊猫具有独特的“增肥秘籍”。
丁酸梭菌——让大熊猫长肉的肠道微生物
据观察,秦岭大熊猫有着「春末夏初吃竹笋,其他季节吃竹叶」的饮食习惯。
不过科研人员发现,在吃竹叶的日子里,大熊猫的体重波动很小,但在吃竹笋的时候,体重甚至可以一天涨1斤。换言之,吃笋季是大熊猫“圆滚滚”的主要时节,那这个时候,熊猫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研究人员收集了它们的粪便,并通过原蛋白质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方法对这些粪便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在食笋季,一种生产丁酸盐的微生物——丁酸梭菌 (C. butyricum) 在大熊猫食笋期的含量显著高于食叶期;同时,粪便中丁酸盐和乙酸盐的含量在食笋期也明显高于食叶期。
为了进一步研究大熊猫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对体重的影响,研究人员将不同季节(吃叶季和吃笋)收集到的粪便移植到了无菌小鼠身上。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喂养老鼠模拟大熊猫三周的饮食。发现:在食物量相同的前提下,吃笋组体重明显增加,脂肪也更多,并且两组小鼠体内的淀粉/蔗糖代谢、糖酵解等过程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也就是说,大熊猫的体重增加,与肠道内丁酸梭菌的“功劳”密不可分。
肠道菌群——推动肥胖的“元凶”之一
图片来源:摄图网
肠道菌群会让大熊猫朝着“墩墩”方向发展,那么人呢?
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样的一项实验:将一对胖瘦体型差异较大双胞胎的粪便,分别转移到两组无菌小鼠。发现:在喂养正常饲料的前提下,小鼠分别出现与粪便来源相似的胖或瘦的体型,似乎说明肠道菌群携带了肥胖宿主的某些特性,导致小鼠出现了相应的体型。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能量调节和脂肪储存,某些特定的肠道细菌(如阴沟肠杆菌B29等)更是为肥胖的发生“添砖加瓦”。简言之,菌群失调是肥胖人群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发病原因之一。
可能的机制包括:肠道微生物增加宿主短链脂肪酸吸收和能量的储存;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贡献的额外能量被储存在脂肪组织诱导肥胖的发生和发展;肠道菌群紊乱诱导肠道粘膜通透性增大以及轻度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肝脏能量代谢,诱导炎症、肝纤维化以及肝损伤等等。
所谓“喝凉水也长肉”的易胖体质,可能也与之有关。
“我可能就是这种易胖体质,该怎么办?”
这里就要强调“管住嘴、迈开腿”双管齐下的重要性了。
研究发现,运动(如步行、慢跑等)可以促进肠道菌群趋于平衡,防止易胖细菌“势力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逆转身体的肥胖倾向。
此外,情绪也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如抑郁可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在良好饮食和运动的生活习惯下,保持心情的舒畅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