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1 09:06:40来源:医脉通阅读:15次
作者: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哈维·阿尔特(Harvey Alter)、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Charles Rice)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丙肝病毒(HCV)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正是他们的研究揭开了 “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神秘面纱,使人类认识到丙型肝炎的存在。2011年直接抗病毒药(DDAs)的研发成功,标志着彻底治愈丙型肝炎成为可能。从黑暗走向黎明,人类在与丙型肝炎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HCV的结构和基因分型
HCV为球形颗粒,直径约50nm,为单股正链RNA,含约9.6×103个碱基对,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可编码三种结构蛋白(一种核衣壳蛋白;两种糖蛋白,E1蛋白和E2蛋白),编码多种非结构(NS)蛋白(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NS2具有蛋白酶活性,参与多聚蛋白前体的分割;NS3除具有蛋白酶活性外,还具有螺旋酶的活性,参与RNA分子的解旋,促进RNA的复制;NS4的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功能之一可能是诱导膜结构形成,在HCV复制中作为支架;NS5A为磷酸蛋白,可与多种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与病毒的复制有关;NS5B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也参与HCV基因组的复制。NS3、NS4A、NS5A和NS5B是DDAs的主要作用靶点。
HCV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按核苷酸序列的同源程度分为多个基因型和亚型。目前已知HCV有6个不同的基因型,50多个亚型。基因型分布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日本和美国以1型为主,我国常见1b和2a型;3型主要见于澳大利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4型见于非洲和中东地区;6型见于我国的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广东省等。基因分型在丙肝抗病毒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因分型与抗病毒疗效
丙肝抗病毒疗效与基因型密切相关,不同的基因型对药物的敏感度不一,因而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前,一般要求进行HCV的分型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抗病毒药物和疗程的选择。
早先采用
DDAs对基因型具有更多的针对性。基因1型推荐治疗方案为
但丙肝基因分型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不是很多基层医院所能做到,甚至一些大型综合医院也未能开展此项工作,加之基因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因而业内提出了泛基因治疗的概念,也即:所用抗病毒药能涵盖多个基因型,以简化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基因分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消除
三、丙肝的泛基因治疗
我国指南推荐的泛基因治疗方案包括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索磷布韦/达拉他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伏西瑞韦等四种。不同研究厂家将此做成单片复合制剂以方便患者服用。在我国首个获批的泛基因型HCV单一片剂方案为
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主要基因亚型的HCV感染者的治疗中都能获得90%以上的SVR。我国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固定12周方案对中国基因1、2、6型丙肝患者治愈率达100%;基因3型患者中,除基因3b合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35)12:2670-2685.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5;7(3):19-35.
3.https://wenku.baidu.com/view/1e0b725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db.html
4.史萍, 蒋龙凤, 李军.IL-28B基因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关系.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4,41(3):201-203.
5. Wei L, Lim SG, Xie Q, et al. Sofosbuvir-velpatasvir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6.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136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