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类风湿因子阳性,究竟是什么意思? | 临床必备

2022-03-15 18:00:41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类风湿因子(RF)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最早由Pike于1949年命名。临床中,RF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最重要的自身抗体之一,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70%~90%,与疾病诊断和预后息息相关。


然而,鉴于RF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存在,并且RF也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之外的其他疾病及健康人群中,因此需要正确理解RF阳性的临床意义。


RF阳性的定义


一般来说,RF定量结果越高,临床意义越大,诊断的特异性越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推荐采用正常值上限(ULN)来确定低滴度阳性和高滴度阳性。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W1066,RF的标准值为25IU/ml:


➤检测结果低于ULN为阴性;

➤检测结果>1倍ULN,但≤3倍ULN为低滴度阳性;

➤检测结果>3倍ULN为高滴度阳性。


RF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指标


RF和抗瓜氨酸肽/蛋白抗体(ACPA)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最重要的自身抗体,已被纳入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中(表1)。


1.png


上述标准可用于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且排除其他疾病的人群。并且累计分数≥6分,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RF主要为IgM亚型,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阳性率为70%~90%,其他亚型(IgA和IgG)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也有一定提示意义。此外,抗RA33抗体、抗MCV抗体、抗PAD4抗体、抗CarP抗体和抗CEP-1抗体等其他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补充诊断价值,可作为联合诊断指标用于临床。


RF可以预测类风湿关节炎进展与预后


RF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特异性不高,但其滴度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且滴度值越高,患者的病情越严重,预后也越差。同时,RF水平会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异常升高,因此仍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RF的各类亚型中,高滴度RF IgM与类风湿关节炎进展和预后不良有关,RF IgG与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的症状相关,RF IgA与关节炎症状的严重程度及骨质破坏相关。


RF阳性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之外的人群


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包括:①除类风湿关节炎外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班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肌炎及皮肌炎;②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③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麻风、亚急性心内膜炎、梅毒及Lyme病;④放射性治疗或细胞毒药物治疗后的新生肿瘤;⑤其他高球蛋白血症性疾病,如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高丙球蛋白血症性紫癜;⑥寄生虫感染,如锥虫病。此外,RF阳性还可见于少数健康人群。

 

综上所述,RF阳性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与患者预后相关。但是自身抗体阳性不能独立作为确诊的依据,而应根据相关临床诊治指南,结合患者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RF阳性还可见于多种疾病,甚至健康人群中,因此临床中还需要严谨的鉴别分析,以免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郭明阳,周厚永,张明友. 类风湿因子阳性意义评价[J]. 西南军医,2004,6(4):49-50.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04.04.025.

2.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自身抗体检测专业委员会.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21,60(6) : 516-521.

3.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专家组. 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的推荐意见[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9):878-888. DOI:10.3760/cma.j.cn114452-20191225-00750.

4.王烈,黄金保,胡义忠.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J]. 河北医药,2021,43(3):373-375,379.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21.03.012.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