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图文总结:银屑病治疗新靶点 | 最新综述

2022-03-25 18:13:54来源:医脉通阅读:8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银屑病是一种由多基因遗传决定的,多环境因素刺激诱导的免疫异常性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目前,临床银屑病患者个体化合理用药仍是较大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以此提供具有潜力的银屑病治疗新靶点,临床开始破译不同基因表观遗传机制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将根据银屑病发病机制,探讨银屑病治疗生物制剂和更新的治疗方法。


有关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目前已发现的治疗靶点,见下图:

1.png


JAK抑制剂


银屑病的发生与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白介素-23(IL-23)、IL-22、干扰素γ等多种细胞因子均可通过该通路传递信号,从而激活JAK并导致STAT蛋白磷酸化并发生核转移,促进角质形成,引起细胞增殖及异常分化、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等病理变化。


代表药物:


(1)托法替布:可有效抑制JAK1和JAK3活性,阻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常见不良反应为血细胞减少及感染,且每日两次10mg剂量治疗会增加胃穿孔、血栓和死亡风险。基于安全问题,该药尚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治疗银屑病,但可用于治疗银屑病关节炎。


(2)巴瑞替尼:高选择性JAK1和JAK2抑制剂,临床Ⅱ期试验中显示其对中至重度银屑病患者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但与托法替布一样具有类似安全问题,仅被批准用于类风湿关节炎。


(3)芦可替尼:另一种JAK1和JAK2抑制剂,已开发为外用涂抹式药膏,在银屑病患者的治疗研究中,其疗效与安全性较乳膏安慰剂更佳,且不劣于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


IL-23抑制剂


IL-23主要由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通过某些SNP等位基因上调IL-23受体可能会提高STAT信号转导,从而促进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分化,促使角质形成细胞活化和过度增殖。


代表药物:


乌司奴单抗、古塞奇尤单抗、替拉珠单抗(tildrakizumab)及瑞莎珠单抗(risankizumab)均已获得FDA批准用于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其中乌司奴单抗、古塞奇尤单抗可用于银屑病关节炎的治疗。论其安全性,IL-23抑制剂主要存在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头痛等不良反应,其他严重感染、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恶性肿瘤等严重不良事件还待长期数据支持。


IL-36抑制剂


IL-36是IL-1F家族重要成员,亚家族由IL-36α、IL-36β及IL-36γ和IL-36Rα组成,其IL-36α、IL-36β及IL-36γ三个受体激动剂可通过结合IL-36R,招募辅助蛋白形成异源三聚体,改变胞内结构从而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与核因子κB(NF-κB)通路来促进炎症发展,而IL-36Ra为其激动剂的天然抗体,可有效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目前IL-36的产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诸多研究已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清及皮肤样本中IL-36γ表达上调,证实其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代表药物:


(1)口服的IL-36小分子抑制剂A-552被证实可有效抑制人及小鼠细胞中IL-36γ诱导分泌的其他细胞因子活性。


(2)Spesolimab是一类针对IL-36R的单克隆抗体,其临床I期研究中已显示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还有待Ⅱ、Ⅲ期临床研究数据支撑。


IL-1抑制剂


IL-1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由IL-1α和IL-1β组成,均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其中IL-1β已被证明可诱导Th17细胞并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趋化因子,且该细胞因子的产生也受到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炎性体的调节。


代表药物:


(1)阿那白滞素是一种人源重组IL-1Ra拮抗剂,可抑制IL-1α和IL-β,在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及IL-1受体拮抗剂缺乏症患者的治疗中取得理想疗效。


(2)卡那单抗为抗IL‑1β抗体,对GPP治疗显示有益。


(3)Gevokizumab作为新型抗IL‑1β抗体,亦可用于GPP患者的治疗。


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抑制剂


RORγT基因是Th17细胞分化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可协同转录因子T-bet作用而起到重要的调节效应,从而诱导INF-γ基因表达,并与Thl7细胞表达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代表药物:


(1)VTP-43742为口服RORγT抑制剂,在针对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的Ⅱa期研究中已取得良好疗效,但存在头痛、面色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且Ⅲ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2)JTE-451和ABBV-157为新型口服RORγT抑制剂,目前正处于中重度银屑病患者治疗的Ⅱ及Ⅰ期临床试验,可能是潜在候选药物。


酪氨酸激酶2(TYK2)抑制剂


TYK2为JAK家族基因的一种,与银屑病易感基因有关,功能获得性基因突变则可能与银屑病发病机制中涉及的各类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异常有关。目前临床已发现,具有TYK2基因突变的个体不受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的影响,也不会增加感染风险,提示TYK2抑制剂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靶点。


代表药物:


(1)BMS-986165是一种高选择性口服TYK2抑制剂,可通过抑制IFN-α和IL-23活性,阻断STAT1和STAT3磷酸化。II期研究显示该药物每日3mg、6mg、12mg的剂量均具有良好疗效,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目前该药物正在进行针对斑块型银屑病的III期临床试验和针对银屑病关节炎的II期临床试验。


(2)PF-06826647为另一种TYK2抑制剂,正在进行针对中重度银屑病的II期试验。


鞘氨醇-1-磷酸受体1(S1PR1)调节剂


S1PR1广泛表达于内皮细胞、免疫细胞、巨噬细胞等,可有效调控细胞存活、运动、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等方面。


代表药物:Ponesimod为口服S1PR1调节剂,通过下调S1PR1起到阻止淋巴细胞体内迁移的作用。在一项Ⅱ期试验中显示其药效在1周内迅速消除,停药后不能维持疗效,且具有呼吸急促、头晕、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禁用于心脏病患者。


A3腺苷受体激动剂


A3腺苷受体是参与各种细胞内途径的G蛋白偶联受体,在银屑病患者的外周单核细胞中高度表达。


代表药物:Piclidenoson是一种口服A3腺苷受体激动剂,可下调NF-κB信号通路和促炎细胞因子,目前处于Ⅲ期试验阶段。


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


磷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周期的重要细胞内信号通路,而mTORC1的表达又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代表药物:


(1)雷帕霉素是一种mTOR抑制剂,由于其抗增殖和免疫抑制作用,已被用于少数银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2)依维莫司主要作用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和S期,该通路也是IL-2R的下游信号通路,该药物与他克莫司联合,可有效治疗银屑病。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银屑病是一种多因素、多基因积累引发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型治疗靶点不断被发现。这些药物能否成功获批取决于其在未来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更好地了解炎症与银屑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可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Thakur V, Mahajan R.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Psoriatic Disease[J]. Front Med (Lausanne). 2022 Feb 21;9:712313. doi: 10.3389/fmed.2022.712313. PMID: 35265634; PMCID: PMC8898896.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