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7 18:58:00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编译:默默
近期,Eur Heart J上发表的一篇综述,盘点了临床上不同
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栓塞是导致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见事件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潜在的原因是循环血流停滞、遗传、获得性凝血障碍,以及血管内皮抗栓功能障碍或高凝状态(Virchow三联征)。在静脉系统中,血管内血栓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
图1血液循环中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部位以及相应治疗(
个体化抗栓治疗
人体血液系统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决定是否会形成血栓,血栓形成的风险与生活方式、遗传和罹患血管疾病有关。血栓可在心血管系统任何部位形成,但其触发因素、机制、细胞组成和后果却大相径庭。
各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剂量、推荐使用时间以及器械治疗的使用和适应证也不同。临床上可根据血栓形成和栓塞位置以及患者特征,给予个体化抗凝剂及器械治疗。实施任何抗栓治疗措施前,都需要评估其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有效性及增加出血风险的倾向。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血栓形成,并可以降低出血风险。
卵圆孔未闭
对于不明原因的脑卒中患者,应考虑封堵卵圆孔未闭,尤其是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RoPE)评分高的患者,如年龄小于60岁,皮层梗死,没有
房颤
房颤患者常需终生服用OAC预防心源性卒中,约90%的血栓在左心耳(LAA)内形成。不需考虑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新型抗凝剂(NOAC)是首选,并且应该足量使用。
低体重和肾功能明显下降者,应小剂量使用,并且应避免应用CYP3A4和P-Gp68的抑制剂和诱导剂。
没有潜在心血管疾病(CVD)的年轻房颤患者不需要OAC。CHA2DS2-VASc评分或HAS-BLED评分可用于评价房颤患者出血风险。出血高风险人群不能进行OAC治疗者,可以考虑左心耳封堵术。
左心室血栓
在中度至重度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中,NOAC预防左心室血栓无效。左心室有血栓者,应考虑使用
瓣膜性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卒中风险较高。二尖瓣狭窄患者容易形成左房血栓,特别是伴有房颤时。虽然ESC指南推荐高危患者采用OAC治疗,选择VKA而非NOAC。但近期研究发现,二尖瓣狭窄患者接受NOAC治疗较VKA具有更低的出血和死亡率。二尖瓣狭窄或反流患者置入机械瓣膜后应使用VKA抗凝治疗,置入生物瓣者可考虑使用NOAC。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术(TAVI)后,标准治疗仍是双联或一种抗血小板治疗3~6个月。
冠状动脉疾病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不推荐不伴有房颤的ACS患者使用NOAC。在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建议冠脉介入治疗后进行6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出血风险高者可缩短至1个月。对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但出血风险较低者,可考虑低剂量
颈动脉疾病
对于颈动脉疾病,可采用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在颈动脉疾病和
胸
胸腹主动脉瘤通常会形成壁内血栓,但这类患者应用抗血栓药物需谨慎,主要基于并发症的情况,比如是否合并外周动脉疾病(考虑阿司匹林)以及房颤(考虑口服抗凝药物)等。
下肢动脉疾病
无症状的下肢动脉疾病不需要抗栓治疗。在症状性下肢
肺动脉栓塞
在单纯肺动脉栓塞患者中,建议采用初始剂量较高的单一NOAC策略。 所有肺动脉栓塞患者都应至少抗凝3个月,对于二次发生或有明显诱因的肺动脉栓塞者,还可考虑延长口服抗凝治疗。
结论
个性化抗凝治疗必须考虑临床背景、患者特征(包括适当的遗传学)、与不同抗血栓药物相关的预期疗效与出血风险,以及患者的偏好。事实上,临床病情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如合并多种疾病、置入多种器械。需要团队良好的临床判断和个性化决策,特别是评估终生抗栓治疗的风险和植入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偏好。
参考文献:Lüscher TF, Davies A, Beer JH, et al. Towards personalized antithrombotic management with drugs and devices across the cardiovascular spectrum. Eur Heart J. 2022 Mar 7;43(10): 94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