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图表总结: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2022-04-11 18:30:00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晕厥心脏骤停,多发生于睡眠期间,是导致青壮年猝死的重要原因。1992年,Brugada兄弟首次描述了一种以右束支阻滞、ST段抬高和心脏性猝死为特征的综合征。过去30年间,研究者们加深了对Brugada综合征的认识。临床医生需要准确地鉴别疑似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才能避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近期,一篇发表于JACC的综述总结了目前对Brugada综合征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发病机制


电压门控钠通道是神经肌细胞传导电信号的重要膜蛋白,而NaV1.5是人体心脏中最主要的电压门控钠通道,由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构成。在激活期,α亚单位的构象改变,引起钠离子快速内流(INa);β亚单位则可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钠通道密度、招募正常钠通道功能所需的辅助蛋白,对净钠离子内流产生明显影响。


一些研究显示,Brugada综合征主要与SCN5A基因失活突变有关,该基因编码NaV1.5钠通道的α亚单位,并可影响包括跨膜蛋白、蛋白N-端或C-端在内的多种成分。NaV1.5突变体的电压门控功能异常,向细胞膜的转运减少。在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NaV1.5钠通道功能不全使激活延迟和失活提前,导致动作电位时限缩短、动作电位0期的锋电位降低。


目前Brugada综合征已明确的病因只有SCN5A基因突变,但仅约20%的患者中可发现该基因突变。其他可能的致病基因包括SCN10A基因、编码NaV1.5钠通道β亚单位的基因等。基因突变产生的净效应为钠离子和钙离子内流相对减少或钾离子外流相对增加。


图1.png 

图1 正常动作电位与Brugada综合征的动作电位

注:黑线代表正常的心室动作电位;红线代表Brugada综合征除极延迟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分期:0期,快速除极期;1期,快速复极初期;2期,平台期;3期,快速复极末期;4期,静息期。


临床表现


Brugada综合征多表现为晕厥、室颤引起的心律失常或心脏性猝死;单形性室速较罕见,多见于SCN5A突变基因的携带者。男性患者首次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时间多为30-50岁,而女性患者则通常在童年或老年首次发病。


Brugada综合征患者多无心脏结构异常,心电图的右胸导联(V1~V3)可呈现出特殊的改变,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如图2所示。这些心电图改变通常是一过性的,可因发热和使用钠通道阻滞剂而诱发。


图2.png 

图2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的3种类型

注:图A、B、C分别代表1型、2型和3型心电图。所有心电图都有J波≥2mm的特征。

1型心电图表现为ST段穹窿样抬高,末段逐渐降低呈下斜型,T波倒置;2型/3型心电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ST段马鞍样抬高。


流行病学


研究显示,表现为1型心电图的Brugada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0.05%,而表现为2型或3型心电图的Brugada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0.2%。Brugada综合征在亚洲最常见,其次为欧洲和美国,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80%-90%。此外,儿童的发病率较低(0.005%),性别对疾病预后无明显影响。


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中,Brugada综合征所占比例高达28%;在心脏骤停复苏的患者中,Brugada综合征所占比例为5%-10%。


诊断


截至2016年,指南推荐的Brugada综合征诊断标准为自发性或诱导后的1型心电图改变。2018年,有学者提出了Shanghai评分(表1),该评分标准认为仅凭诱导后的1型心电图改变诊断Brugada综合征并不可靠,需结合临床病史、家族史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表1 Shanghai评分

b1.PNG

注:评分≥3.5分提示Brugada综合征诊断明确或可能性较大;评分2-3分提示可能性较小;评分<2分,不考虑诊断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的1型心电图特征原本是基于标准心电图得到的,有研究发现,高导联心电图(将V1-V2导联置于第二、第三或第四肋间隙)可增加诊断的敏感度,将诊断率提高1.5倍。


表2 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

b2.PNG


对于中风险患者,是否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分层。目前已有多种Brugada综合征的风险分层评分(如Sieira评分),这些评分都将自发性心电图改变和心源性晕厥作为危险因素,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治疗


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表3)。


表3 Brugada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b3.PNG


参考文献:Krahn AD, Behr ER, Hamilton R, Probst V, Laksman Z, Han HC. Brugada Syndrome.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 2022 Mar; 8(3): 386-405. PMID: 35331438.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