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2 18:06:00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弥漫性大B细胞
奥法妥木单抗是一种人源化靶向抗CD20单克隆抗体,根据患者年龄调整IVAC方案的药物剂量,并将利妥昔单抗替换为奥法妥木单抗,可提高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单臂研究,旨在评估奥法妥木单抗联合IVAC(O-IVAC)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主要纳入标准为:(1)组织学检查确诊为CD20阳性的DLBCL患者;(2)年龄≥18岁;(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况评分在0-3分的患者;(4)接受过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强的松)治疗后复发的患者。
根据年龄不同采用O-IVAC或改良O-IVAC治疗方案,以21天为1个治疗周期,或在前一治疗周期第1天后的42天内,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5×109/L且血小板计数>75×109/L。患者在2个治疗周期后有缓解,继续治疗到实现最佳缓解。每个方案的最大治疗周期数为6。治疗结束后,每3个月定期随访一次,共随访12个月。
<60岁患者采用O-IVAC方案:第1天使用奥法妥木单抗1000mg IV;第1-5天使用依托泊苷60mg/m2 IV;第1-5天使用异环磷酰胺与
>60岁患者采用改良O-IVAC方案:奥法妥木单抗、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以及GCSF的使用方式相同;调整第1-2天的阿糖胞苷剂量为0.5-1.0g/m2 IV;第5天使用甲氨蝶呤12mg IT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
主要终点为总缓解率(ORR)。每2个治疗周期以及最后一个治疗周期后的6个月和12个月,对患者的缓解情况进行评估。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无事件生存期(EFS)、O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患者基线特征
在2011年11月15日至2016年5月11日期间,共入组了77例CD20阳性R/R DLBCL患者。每个患者均为意向治疗人群,且接受了至少一个周期的O-IVAC治疗,患者基线特征见表1。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不适合ASCT的最常见原因包括:化疗耐药(n=3,59.7%)、高龄以及ECOG评分=3(n=30,39.0%)。7例患者(9.1%)有既往移植史。半数患者(n=38,49.4%)接受了全剂量O-IVAC治疗。患者的中位治疗周期为3个周期(范围:1-6)。60例患者(77.9%)接受了2个及以上周期的O-IVAC治疗,至少有34例患者(44.1%)接受了4个周期的治疗,12例患者按照计划接受了6个周期治疗。治疗后12个月,28例患者死亡,20例患者在疾病进展后失访,18例患者在最后一次研究访问时存活。研究结束后,8例患者进行了ASCT,4例患者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随访结束时,接受ASCT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存活,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有1例存活。
疗效分析
最佳ORR为54.5%(42/77),完全缓解(CR)率为28.6%(表2)。51.9%患者在2个周期治疗后达到CR(n=8)或部分缓解(n=32),且后续治疗周期改善了患者的临床应答。临床应答的独立预测因素为疾病的全身性症状。有全身性症状和无全身性症状的患者ORR分别为64.9%和40.0%(OR=0.36,95%CI:0.14-0.91,P=0.031)。中位随访时间为70个月(95%CI:63-76个月)。66例患者在研究期间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中位PFS为16.3个月(95%CI:13.0-19.5个月),中位EFS为16.2个月(95%CI:13.7-18.8个月),中位OS为22.7个月(95%CI:15.9-29.5个月)(图1)。
表2 O-IVAC治疗的最佳应答结果
图1 O-IVAC治疗R/R DLBCL患者生存曲线
安全性
共报告了885例不良事件,主要为3-4级不良事件(78.9%)。血液学不良事件最普遍(66.4%),每例患者都受到了影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25例患者出现了
研究结论
调整剂量的O-IVAC方案在多线既往治疗的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中起效快且疗效持久。治疗相关的毒性主要是血液学毒性,受到血液学毒性影响的患者数目占比高,但大多数患者受到的影响是可控的。O-IVAC可能成为R/R DLBCL患者巩固治疗的备选方案。
参考文献:
Paszkiewicz-Kozik, E, Michalski, W, Taszner, M, et al. Ofatumumab with iphosphamide, etoposide and cytarabine for patients with transplantation-ineligible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r J Haematol. 2022; 00: 1– 9. https://doi.org/10.1111/bjh.1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