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17:49:32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作者:王璐璐(河北省人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2年4月11日是第26个“世界帕金森日”,今年的主题为“齐心抗帕,点亮未来”。
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目前有些因素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
➤遗传因素:携带某些基因会导致帕金森病发病高风险。
➤环境因素:有些环境因素(例如重金属、杀虫剂等职业暴露)会让帕金森病更容易发生。
➤年龄:本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多在60岁以上的老人易发病,这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
➤氧化应激:例如严重的脑外伤可能增加帕金森病的风险。
临床表现
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可以用“抖、慢、僵、摔”四个字来形容。
➤抖:手脚抖动也叫
➤慢:行动迟缓也是帕金森病常见的症状,很多病人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洗脸、刷牙、穿衣的动作缓慢,手不太听使唤,扣扣子、穿袜子、系鞋带很费劲,夹菜时很容易掉,走路明显变慢,走路的时候手臂也不怎么摆动,以前做事很利索,现在就连做简单的事情也要花很长时间。还有部分患者会发现写字越写越小。
➤僵:僵又称肌肉僵直,很多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身体僵硬比较明显。比如,活动时感到僵硬、沉重、不灵活,脖子僵硬以至于被身后的人呼唤时要整个身子转过去看,而不能正常回头。胳膊或腿僵硬,穿衣服时很难把手伸到袖子里,穿鞋时很难把脚伸到鞋子里。面部活动减少,眨眼减少,像带了一副面具,俗称“面具脸”。
➤摔:摔又称
➤非运动症状:很多人对帕金森病的关注点着重于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障碍等四大核心症状上面。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一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且比手抖、动作慢等症状更难解决。 常见非运动症状包括以下几点:
➤
➤睡眠差:患者常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噩梦,常梦到和人打斗,说梦话,在睡梦中大声叫喊或拳打脚踢等。一般后半夜要比前半夜的情况多见,而白天打盹时不会出现。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日间困倦,常在看电视、看报纸时睡着。如果老年人夜间变得说梦话,有时出现大喊大叫的情况,再加上有手脚发抖或行动缓慢,就应考虑到早帕金森病的可能。
➤嗅觉减退:嗅觉减退可以出现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轻度的嗅觉减退表现为对一些刺鼻的气味不敏感,如炒辣椒、切洋葱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觉得很呛人,而帕金森病患者却感受不到。严重嗅觉减退的患者可出现闻不到饭菜的气味,闻不到花草的香味等。一定要注意,做完饭时要记得关煤气,否则帕金森病患者闻不到泄漏的煤气味道,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后果。
➤
➤精神症状:抑郁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高兴不起来,注意力难以集中,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有时还会伴有一些躯体化症状如胸闷、腹胀、四肢乏力等。焦虑主要表现为与现实情况不符的过分担心、忧虑、紧张、烦躁不安等,有时会影响人际交往,变得害怕与人打交道。淡漠指对周围事物和自身情况表现得漠不关心、视若无睹,缺乏相应的内心感受和反应,甚至对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也无动于衷。
➤流涎:流涎可导致口腔味道不好闻、口腔健康问题、口周皮炎等。
➤出汗异常:大部分表现为多汗,症状波动的患者更易出现,常发生在“关”期。
➤
治疗
➤药物治疗:早期帕金森病首选治疗方法。有些药物能够补充外源性多巴胺,有些药物能够增加多巴胺的神经活性,有些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需要医生在具体诊断的基础上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
➤心理治疗:部分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亲友的陪伴和专科医生的疏导是治疗的基础。
➤手术:患者可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脑起搏器置入特定的神经核团,并在术后进行神经调控以改善症状,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的特点。
➤康复:适当的运动不仅能保持肌肉力量和神经敏感性,还能缓解便秘与失眠。
➤护理: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比如保持家中光线适宜、在床边安装护栏、在浴室做好防滑措施等。
➤合理饮食:掌握饮食原则,食物多样,愉快进餐(食物多样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增加纤维素摄入可帮助排便,改善便秘);适量吃奶类和豆类(蛋白质摄入过多可能影响药物吸收,降低帕金森病药物疗效);限量吃肉类,尽量不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防止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看病不能懒,正规医院找大夫,少走弯路,好治病。
参考文献:
1.Michael TH.Parkinson's Disease and Parkinsonism[J].Am J Med,2019,132(2):802-807.
2.Stephen G Reich1,Joseph M Savitt.Parkinson's Disease[J].Med Clin North Am,2019,103(2):337-350.
3.Verónica Cabreira1,João Massano.Parkinson's Disease:Clinical Review and Update[J].Acta Med Port,2019,32(10):66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