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化疗药物过敏ALL患者新希望 | Eryaspas可用于对门冬酰胺酶过敏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二线治疗

2022-04-13 21:55:29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门冬酰胺酶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毒性较大。门冬酰胺酶相关超敏反应导致的治疗中断,可导致ALL患者无事件生存期缩短。因此,采用其他门冬酰胺酶制剂来代替门冬酰胺酶在ALL治疗中的治疗方案是至关重要的。Eryaspase是一种将L-门冬酰胺酶封装在异体红细胞中的新型药物,可延长门冬酰胺酶的半衰期、减少过敏反应以及门冬酰胺酶相关毒性。封装的门冬酰胺酶可阻止门冬酰胺酶表位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即使患者在门冬酰胺酶治疗中发生了严重过敏反应,仍可以再次暴露于eryaspas。因此,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单臂、II期临床试验,探究eryaspas在PEG-门冬酰胺酶过敏的ALL患者中的药理学概况以及相关毒性。


研究方法


入组条件:(1)年龄:1-45岁;(2)经诊断为一线、非高危、费城染色体阴性、B淋巴细胞前体或T细胞ALL;(3)有PEG-门冬酰胺酶(一线治疗)过敏史的患者,且经过北欧合作组(NOPHO)ALL2008方案(NCT00819351)或ALLTogether试点方案(NCT04307576)治疗的患者。


NOPHO ALL2008方案中,在治疗的第30天开始,在巩固期每隔2周给非高风险患者注射5剂PEG-门冬酰胺酶(1000 IU/m²/剂,肌肉注射),在延迟强化化疗和首次维持阶段期每隔6周额外注射3剂PEG-门冬酰胺酶。在ALLTogether试点方案中,从诱导治疗的第4天开始,进行PEG-门冬酰胺酶注射(<16岁:1500 IU/m²以及 >16岁:1000 IU/m²,静脉注射)。非高危患者在治疗的第29天被分为标准风险组、中低风险组或中高危风险组,间隔2周后分别注射4、5或8剂PEG-门冬酰胺酶。


对PEG-门冬酰胺酶治疗发生过敏反应后纳入研究,并采用eryaspas(150 U/kg)替代PEG-门冬酰胺酶注射完剩余剂数。根据治疗方案和纳入时间,间隔2周或6周后开始治疗。


研究结果


患者基线特征


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共有55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包括53例儿童(96.4%)和2例成人(3.6%),中位年龄为6.1岁(四分差[IQR]:3.5-10.6)。PEG-门冬酰胺酶中位剂数为3(范围:2-6)时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患者中,53例患者(96.4%)对PEG-门冬酰胺酶有临床过敏反应,53例患者中的46例患者(87%)在2个或以上检测样本中证实PEG-门冬酰胺酶失活。出现临床过敏反应的患者中:31例患者(58.5%)严重过敏,22例患者(41.5%)轻度过敏。2例患者(3.6%)为静默失活。患者基线特征见表1。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图片7.png


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


共有53例患者的1665份样本被纳入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在53例患者中,49例患者(92.5%)在第1次eryaspase输注后14±2天门冬酰胺酶酶活(AEA)≥100 IU/L(中位AEA:511 IU/L,IQR:291-780 IU/L);9例患者在第4次输注后采用检测AEA,其中6例患者(66.7%)AEA≥100 IU/L(中位AEA:932 IU/L,IQR:496-163 IU/L)。第1剂和第4剂eryaspase输注后AEA变化趋势见图1。间隔6周的治疗方案中,在输注eryaspase后14±2天,在37例患者的151个样本中,109个样本的AEA≥100 IU/L(中位AEA:422 IU/L,IQR:252-732 IU/L);输注eryaspase后42±5天,在37例患者的99个样本中,有41个样本(41.4%)的AEA≥100 IU/L(中位AEA:261 IU/L,IQR:146-482 IU/L)。


图片8.png

图1 第1剂和第4剂eryaspase输注后AEA变化趋势


第1次输注后的平均末端消除半衰期(t1/2)和标准差(SD)为15.3±15.5天。平均清除率(CL)为0.01 L/天/kg,且高度变异(变异系数[CV]:80.5%)。第4次输注后的平均t1/2和SD为13.2±11.2天,且高度变异(CV:84.8%)。32例患者(60.4%)在eryaspase治疗期间出现门冬酰胺酶定向抗体。此外,5例有门冬酰胺酶相关过敏的患者中,有4例患者在过敏反应发生和门冬酰胺酶失活时抗体检测呈阳性。


对49例患者的164个脑脊液样本进行检测,其中110个样本中AEA测量一致(±48h)。随着AEA的升高,脑脊液门冬酰胺酶浓度下降。


安全性


10例患者在eryaspase输注后出现临床过敏反应,其中2例患者为严重过敏,导致eryaspase治疗停止。2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第1次输注后出现轻度过敏,继续治疗后在第4次输注时出现严重过敏,且回顾性分析显示该患者AEA值低;1例患者在第4次输注时出现严重过敏,且该患者AEA高于阈值。但这2例患者在6周间隔后的治疗中都出现了过敏。8例轻度过敏患者中,3例患者在输注后14天AEA<100 IU/L。1例患者在注射后14天(3剂,间隔6周)AEA<100 IU/L但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患者报告为2级骨坏死。没有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或胰腺炎。大多数(15/23)不良事件为2级及以下。1例患者死亡,经判断与eryaspase无关。


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治疗后随访1年。53例患者(96.4%)在随访结束时达到完全缓解。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于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与eryaspase无关。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中枢神经系统ALL复发。


研究结论


Eryaspase耐受性良好,大多数患者可完成门冬酰胺酶治疗。在第1次到第4次输注后,大多数患者的AEA水平均高于治疗目标。基于eryaspase的半衰期,2周的eryaspase治疗计划适用于ALL患者。


参考文献

Lynggaard, LS, Vaitkeviciene G, Langenskiöld, C, et al , Asparaginase encapsulated in erythrocytes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in hypersensitive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Br J Haematol. 2022; 00: 1– 10. https://doi.org/10.1111/bjh.18152.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