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17:29:32来源:医脉通阅读:23次
药物是导致
2022年3月10日,CJASN发表了药物相关急性肾损伤的综述。该综述囊括了不同药物所致AKI的机制、风险人群、临床表现以及干预手段。本文根据药物机制的差异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急性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AIN)和晶体性
急性肾小管损伤
急性肾小管损伤是由不同种类的药物所致的,如抗菌药物、化疗药物、钙磷酸酶抑制剂以及造影剂都有可能导致AKI,这些药物的分类、名称和预防措施如下表(表1)所示。
表1 急性肾小管损伤相关药物
注:eGFR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目前,还未有针对急性肾小管损伤的特效药物或治疗方式。干预手段多为保守治疗,即停止使用药物、提高肾脏灌注。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是至关重要的。医师应了解肾小管损伤的风险人群(表2)。
表2 肾小管损伤的风险人群
注:eGFR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为肾小球滤过率
急性间质性肾炎
AIN是一种免疫介导的
表3 与AIN相关的药物
与急性肾小管损伤患者一致,对于AIN患者而言,首要干预策略为停止使用肾毒性药物。考虑到肾脏损伤主要是免疫介导的,通常会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然而,在一项包含182例经肾活检证实的AIN患者研究中,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长与肾功能的恢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同样是肾功能预后方面,大剂量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与口服1mg/kg的强的松之间也没有差异。
AIN可使患者发生永久性肾功能损害,大约50%的AIN患者会发展为
总之,确定患者是否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是非常重要的。eGFR较高、浸润较多、纤维化程度较少的患者更适用于糖皮质激素,而
晶体性肾病
晶体性肾病的主要特征为活检时发现肾管内出现晶体沉积。然而药物引起的AKI中,晶体性肾病的发生率较低,远低于肾小管损伤和AIN。然而,尿液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为晶体性肾病,从而避免活检。
晶体性肾病主要是由于药物或者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或尿液中药物/代谢物过饱和所致。此外,尿液的pH值也能影响晶体形成,这取决于药物本身性质。可引起晶体性肾病的药物及其防治方法总结于下表(表4)。
表4 与晶体性肾病相关药物及其防治方法
备注:H&E为苏木素和伊红染色法、PAS为碘酸雪夫染色,JS为Jones methenamine silver染色法。
总的来说,根据患者eGFR进行剂量调整,保证血容量和肾脏灌注是预防晶体性肾病的重要手段。此外,根据患者使用的药物调整患者尿液是防治晶体性肾病的必要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PerazellaMA, Rosner MH. Drug-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22Mar 10:CJN.112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