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15:07:47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液体过载常见于充血性
2022年2月,AJKD发表了2022年的核心课程——液体过载与利尿剂的使用,本文将整理利尿剂的分类与选择、剂量与给药频率以及特殊人群的治疗建议,利于肾内科医师进行临床决策。
利尿剂的分类与选择
目前,利尿剂即可根据利尿效果分为弱效、中效和强效利尿剂;也可根据作用部位分为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近端、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三大种类;以及根据利尿剂化学结构分为磺胺类、噻嗪类等。总的来说,目前共有7类利尿剂。虽然,不同种类的利尿剂都能“利尿”,减少容量,但是它们对于患者的电解质却有不同的影响(表1)。医师应根据患者电解质的状况选择适宜的利尿剂,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风险。
表1 不同种类利尿剂对电解质的影响
注1:SGLT-2i为钠
注2:
注3:阿米
注4:药物输注期间可能发生
药代动力学指导给药剂量与频率
不同利尿剂的生物利用度相差较大。以
在临床中,液体过载患者可能会出现肠道水肿。这种情况可减缓口服利尿剂的吸收速率,但是不会降低利尿剂的总吸收量。然而,这将推迟口服利尿剂达到其血药浓度阈值。此外,利尿剂与临床反应之间的曲线关系是S型,即对数关系。因此,对于经验剂量或计算后的剂量无反应的患者,可能需指数级增加药品剂量。然而,当血浆浓度过高,则可增加利尿剂的不良反应而不增加疗效。
利尿剂主要通过血清
最后,医师需考虑利尿剂的半衰期,以确定其服用频率。对于半衰期较短的利尿剂,即大部分袢利尿剂,可以每日给药2次,但通常而言没有必要超过2次。因为大部分患者的睡眠期间,患者钠和水的摄入量为零。
不同利尿剂的生物利用度、等效剂量、代谢脏器以及半衰期总结于下表(表2)。
表2 不同利尿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注1:CKD为慢性肾脏病、
注2:50%的阿米洛利通过粪便排出;
注3:氨苯蝶啶需要肝脏代谢,因此较难在ESLD患者中取得较精确的半衰期数据;
注4:螺内酯会迅速在肝脏代谢为活性物质,螺内酯本身的半衰期为1.5h,而活性物质半衰期如表所示。
特殊患者的注意事项
CKD
随着CKD的进展,患者钠离子排泄能力减弱。与正常人群相比,CKD患者对利尿剂的反应减弱,特别是晚期患者利尿剂浓度仅为肾功能正常人群的10%~20%,这意味着晚期CKD患者的利尿剂使用剂量要高于常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利尿剂也对透析患者有益。在每周进行3次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可能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体重增加与透析间低血压、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高相关。而使用袢利尿剂可降低患者体重,减少住院风险。此外,对于腹膜透析患者而言,利尿剂可减少高浓度葡萄糖透析液的使用,从而保护患者腹膜。有残存肾功能的患者应使用利尿剂,而非排斥。
2.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的特点为蛋白尿(>3.5g/d)、低蛋白血症、外周水肿,并常伴有高脂血症和高凝血症。目前,综合研究后发现,肾病性水肿的原因可分为2类:即组织间隙水分潴留,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水钠重吸收能力尚好,导致水钠潴留;以及由于大量蛋白尿导致的血浆蛋白过低所致,这将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容易转移至组织间隙。此外,有效血容量减少会导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进一步加重水钠潴留。
袢利尿剂是管理肾病性水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肾病综合征患者易出现利尿剂抵抗,这可归因于肠道水肿引起的吸收减少、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分布减缓,以及肾脏水肿。基于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学特征,即便临床证据不足,对袢利尿剂抵抗的患者也应使用上皮钠通道阻滞剂。此外,其他利尿剂,如噻嗪类或碳酸酐酶抑制剂也对肾病性水肿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肾病综合征和CKD患者还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3.充血性心力衰竭
袢利尿剂可减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充血症状,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管理的基石。利尿剂优化策略评估研究证实,与普通剂量相比,接受更多(约2.5倍)利尿剂的患者,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缓解。有趣的是,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使用利尿剂并引起利尿反应可导致
噻嗪类利尿剂也可以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可与袢利尿剂合用。且由于噻嗪类利尿剂半衰期较长,可与袢利尿剂优势互补,减少给药次数。
此外,
4.终末期肾脏病
根据指南,所有
参考文献:
1.NovakJE, Ellison DH. Diuretics in States of Volume Overload: Core Curriculum 2022.Am J Kidney Dis. 2022 Feb 18:S0272-6386(21)01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