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1 18:07:00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983年Friedlander首先提出,针对局部晚期
王丹波 教授
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
辽宁省肿瘤研究所所长
妇科教研室主任
二级教授,博士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华医学会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委会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
辽宁省医师协会副会长
辽宁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前任主委
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委
沈阳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委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副主编
FIGO指南和NCCN指南都肯定了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中新辅助化疗的地位,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控制率可超80%,但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在局部晚期非鳞癌患者的治疗方面,有研究[1]表明,局部晚期宫颈腺癌新辅助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可以获得相对更好的预后。如何用好、用对新辅助化疗,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缩小肿瘤体积,利于完整切除;降低肿瘤分期,增加患者的手术机会
2007年发表在Gynecology Oncology的研究[2]中,288例IB2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入组至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和单纯手术组,且两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征一致,在随访62个月后,两组复发率和生存率几近一致,因其研究开展较早,治疗疗效与目前临床上是有差异的。由马丁院士牵头开展的全国多中心研究(研究待发表)提示,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可减少远隔转移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卵巢功能。此外,王丹波教授回顾性分析其所在中心的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273例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组(n=73)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90.2%,手术组(n=118)为84.3%(HR=1.34,95%CI,0.60-2.98),同步放化疗组(n=82)为91.0%(HR=1.07,95%CI,0.45-2.55),总生存(OS)率分别为87.4%,84.3%(HR=1.32,95%CI,0.60-2.91),86.6%(HR=1.19,95%CI,0.50-2.83)(均p>0.05),该研究结果提示选择以放疗或手术为主综合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相似,此外,对于同组病例的副作用分析提示,手术组符合补充辅助治疗指征患者为178例(93.2%),手术组术后需要补充放化疗概率较大,增加了叠加伤害治疗风险。
消灭肿瘤周围亚临床转移灶;降低癌细胞的活力,减少术中播散及术后转移风险
2010年发表的一篇纳入1072例患者的Mata分析[3]提示,新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术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等病理危险因素出现的比例,改善PFS(HR=0.76,95%CI,0.62-0.94),但不能改善OS(HR=0.85,95%CI,0.67-1.07)。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新辅助化疗后可能导致常规病理检查不易发现的宫旁浸润病理漏诊和淋巴结小转移灶病理漏诊[4],隐匿了高危因素,使患者对术后辅助治疗依从性降低,从而使治疗不足,复发率升高。
评价化疗敏感性
约10%宫颈癌对新辅助化疗不敏感。有研究[5,6]提示,对新辅助化疗不敏感的患者在后续放化疗时获益也较小。对于这部分患者,更应选择治疗方案为手术。Lili Guo的回顾性研究[7]提示,在649例IIB期宫颈癌患者中,相对于同步放化疗,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组的复发率更低(22.6% vs 35.5%,p<0.05),且新辅助化疗敏感的患者比不敏感的患者在无病生存期和OS获益更显著。
适应证
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2疗程新辅助化疗的目的是缩小局部病灶、提高治疗效果,而对于特殊类型宫颈癌,如组织学分化差的鳞癌、宫颈腺鳞癌、黏液性腺癌、小细胞癌、胃型腺癌等,其目的是预防亚临床转移、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年轻患者,需要最大程度保护卵巢功能及性功能。对于非鳞癌等部分特殊病理类型的患者,放疗的疗效不确定,需行新辅助化疗以保证治疗效果。此外,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对于不具备近距离放疗条件地区的患者,可行新辅助化疗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宫颈癌手术与放疗相比,其疗效相似,伤害各异,临床上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注意尽量避免重叠使用。
小结
两疗程新辅助化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之一,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如保护卵巢,提高放疗不敏感患者的治疗疗效等。此外,在行新辅助化疗前,应明确无论疗效如何,手术仍是患者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1. Gadducci A, et al.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09; 135: 103. Review
2. Eddy G, et al. Gynecol Oncol, 2007, 106:36 2-369
3. Rydzewska L, et al. Cochranc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1:CD007406
4. Kim K, et al. HyPOtheses, 2009, 73:1005-1007
5. Loizzi V. 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8.
6. Sun L. Int J Gynaecol Obset. 2014.
7. Lili Guo. Int J Gynecol Cancer 2015; 25:91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