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15:47:59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作者:孙婧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例在临床中少见的病例:暴发性
病例分享
病例资料:
主诉:口干、多饮、多尿9月,四肢麻木2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9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口干、多饮、多尿,无多食,无消瘦,予药物治疗后(具体不详)出现嗜睡,无意识障碍,无烂苹果味气味,无视物模糊,无恶心、
既往史:20年前因
个人史:无特殊。
婚姻史:已婚,配偶身体健康,育有2子1女,子女身体健康。
家族史: 有糖尿病家族史,大姐曾患糖尿病。
查体:T:36.4℃,P:82次/分,R:20次/分,BP:123/77mmHg,体重76.4kg,身高179.5cm,BMI 23.71kg/m^2。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不肿,足背动脉搏动可。
辅助检查:
生化、肝功能:(图4-5)
血脂:(图6)
心功酶:(图7)
胰腺二项:(图8)
糖化血红蛋白:12.0%↑
乳酸、β-羟丁酸:(图9)
胰岛功能:
糖尿病
四肢多普勒血流图:右下肢ABI指数为胫后动脉1.08,足背动脉1.15, 左下肢ABI指数为胫后动脉1.08,足背动脉1.04,提示双下肢血供正常;
震动感觉阈值检查-足部感觉神经:浅感觉正常;
眼底照相:正常眼底;
血管超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未见异常;
诊断:
1.暴发性1型糖尿病(主诊断);
2.1型糖尿病性肾病(G1A2期);
3.1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4.高脂血症。
诊断依据:
1.患者中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发作,病情反复;
2.以口干、多饮、多尿起病,病程初期糖化血红蛋白(7.5%)、血糖(55.93mmol/L)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升高程度不相符;空腹C肽/胰岛素及餐后2小时C肽/胰岛素降低;迅速进展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GAD 17.86U/ml),既往曾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目前予诺和锐6/6/6U+甘精胰岛素26U/睡前降糖治疗;
3.患者既往肌酐:88.26umol/L,eGFR 95.26,尿
4.患者感觉阈值:病人浅感觉(小纤维神经病变)有受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5.胰腺二项、肌酶、心功酶、转氨酶大致正常;心脏、血管、神经、眼底等未见明显靶器官损害。
治疗方案:
➤降糖:来得时18U 早上7点 + 优泌乐 6U/6U/6U 三餐前皮下注射
➤调脂:
➤营养神经:
总结:
1. 患者中年男性,体型瘦长,慢性病程急性发作,首次发病以DKA起病,当时糖化血红蛋白 7.5%,葡萄糖 55.93mmol/L,考虑暴发性1型糖尿病,入院后降糖方案调整为甘精胰岛素针(来得时)(12iu)早上7时 +
2. 患者目前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胰腺二项、肌酶、心功酶、转氨酶大致正常,心脏、血管、神经、眼底等未见明显靶器官损害。
3. 根据201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暴发性1型糖尿病归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与经典的1型糖尿病相比,该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发病急骤、病情危重、胰岛功能衰竭等。
4. 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与 1 型糖尿病相同;需要胰岛素治疗,且胰岛素用量大,血糖脆性大,需密切关注血糖,避免
5. 爆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急剧丧失及相关的代谢紊乱,可能同时合并肝、肾、心脏、肌肉等多脏器损害,定期复查生化、电解质、肌酸激酶等。该类型1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比经典1型的出现早,且可伴有胰酶升高,但无胰腺影像学改变,需注意密切关注。
知识点分享
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是一种急性发病的T1DM,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根据2019年WHO糖尿病分型标准,归为特发性1型糖尿病。报道主要见于东亚人群:在日本约占急性T1DM的20%,在韩国约占急性T1DM的7%,在欧洲后裔中罕见。
FT1DM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
➤突发;
➤高血糖症状持续时间非常短(通常不到 1 周);
➤诊断时几乎没有C肽分泌;
➤诊断时酮症酸中毒;
➤大多数胰岛相关自身抗体阴性;
➤血清胰酶水平升高;
➤疾病发作前频繁出现
若符合以下标准即可临床诊断:
发现血糖升高1周便进展为酮症酸中毒;
初诊时血糖≥16.0 mmol/l,HbA1c<8.5%;
空腹血清C肽<0.10 nmol/L(0.3ng/mL) ,
该病的其他表现:
➤胰岛抗体常为阴性;
➤98%的患者血
➤70%有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前驱症状 ;
➤常在
FT1DM的治疗原则与1型糖尿病相同:
➤若有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纠正后予胰岛素强化治疗,首选持续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或基础加餐时胰岛素强化疗法;
➤细胞功能急骤丧失,合并胰腺外分泌异常及其他脏器的功能损害,应密切监测血生化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
➤对FT1DM血糖控制难度大,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高于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所以,在临床上对于FT1DM应做好糖尿病宣教,尽量控制血糖平稳达标,延缓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Nat Clin Pract Endocrinol Metab. 2007;3:36–45.NEJM. 2000;342:301–7.
[2]WHO2019:糖尿病分类
[3]J
[4]Diabetologia. 2007;50(3):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