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DLBCL全面赋能,2022年B-live学院正式开课!

2022-04-29 22:52:25来源:医脉通阅读:12次

医脉通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年来,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呈持续增长态势,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淋巴瘤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仅为38.4%,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中青年医生是未来医疗行业的中流砥柱,中青年医生的培养是淋巴瘤专科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2022年4月23日,“血液肿瘤专科医联体协作促进科室交流项目”暨2022年菁英学院第一场B-Live学院在线上成功举办!


B-live学院扬帆起航,育DLBCL卓越人才


会议伊始,本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付蓉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徐卫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菁英学院已伴随淋巴瘤医生共同走过数载,2022年淋巴瘤中青年医生培训项目“HERO菁英学院”全新启航,B-Live学院作为HERO菁英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聚焦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从临床科研、前沿诊疗、病例实践等层面致力于培养DLBCL领域的卓越人才




图片1.png

大会主席


Session 1 临床科研赋能,从优秀文献解读到研究设计


以患者之需出发,合纵连横,“三步五性”选题立题


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突破治疗瓶颈、满足患者之需的必行之路,科学、可行的临床研究设计策略则是展开临床研究的首要保障。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中心康德英教授称,顶层设计是将临床需求转化为科研选题立题的关键前提,选题立题的核心要素要依据“三步五性”,“三步”选题即发现与提出问题、文献复习与理清思路、提出理论假说与凝练临床研究问题;在“三步”的基础上对立题的“五性”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即需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效能性。同时,康教授鼓励对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性、原创性研究,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深入研究。


DLBCL分子分型更加完善,助力靶向治疗精准化发展


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亓姝楠教授称,随着大规模测序、组学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DLBCL的分子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明确了基因突变对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影响,DLBCL的分子分型从传统的GCB和ABC亚型到4分类、5分类再到目前热门的7分类,针对不同基因亚型治疗能够更精准指导DLBCL的后续用药。如今精准分型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以及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精准诊疗或将成为未来提高DLBCL治愈率的关键。




图片2.png

DLBCL 7分型


Session 2 DLBCL新型治疗选择和临床新进展


精准“靶”握,回顾“魔法子弹”Pola的探索之旅


研发更精准的免疫靶向药物是改善DLBCL患者预后的研究热点,基因工程抗体制备技术的成熟,以及新型化学连接技术的出现,使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概念逐渐变为现实,有望推动DLBCL治疗再上新台阶。


维泊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简称Pola)早期研发科学家Dr. Andrew Polson表示,研发理想、成功的ADC并非易事,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解决办法。较不可裂解型连接子,Pola采用可裂解型连接子技术,能在内化ADC后释放原药穿透细胞膜并杀死周围的肿瘤细胞,即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开发早期通过肿瘤移植动物模型明确靶点是Pola取得成功的关键。将CD79b与CD22作为潜在靶点制备出两种ADCs:Pinatuzumab和Polatuzumab,Ⅰ期ROMULUS研究显示,二者安全性相当,但Polatuzumab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整体人群中疗效更优,因此选择CD79b作为优选靶点。


随后,Dr. Andrew Polson对Pola的药物作用机制做出总结,当Pola与恶性B细胞表面的CD79b抗原受体结合后触发复合物迅速内化,胞内溶酶体蛋白酶特异性地裂解MMAE连接子,进而在恶性B细胞内释放出MMAE,最终MMAE与微管结合引发恶性B细胞凋亡。




图片3.png

Pola作用机制


突破桎梏,Pola为继续提高DLBCL治愈添砖加瓦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蕾教授表示,DLBCL的治疗史是不断提高治愈率的探索史,近20年来研究者不断尝试重新定义DLBCL治疗新标准,如在R-CHOP方案基础上联合新疗法或新药,但均未取得显著提升。立足抗CD20基石,全球Ⅲ期POLARIX研究使DLBCL治疗迎来进一步提高一线治愈率的曙光。


在保证不增加毒性的前提下,中位随访28.2个月,Pola-R-CHP组较R-CHOP组疾病进展、复发或死亡的相对风险降低27%,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提高6.5%(76.7% vs 70.2%;HR 0.73;95%CI 0.57-0.95;P<0.02),且发生事件的相对风险显著低于R-CHOP组。有限的数据表明,在含有不同高危因素及亚洲人群中,Pola-R-CHP有更好的改善生存获益趋势


自Pola问世后,多项联合方案正在积极开展中,治疗初治高危、老年虚弱或不耐受的DLBCL人群的研究正处于早期阶段,联合含铂化疗(R-GemOx、R-ICE等)、新型靶向药物(如Glofitamab)的探索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GemOx:利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R-ICE:利妥昔单抗联合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


Session 3 实战菁英,知识结合实践的碰撞


复发难治如何解?一例多线经治DLBCL的病例探讨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回军教授分享了一例经多线治疗的年轻中高危non-GCB型DLBCL治疗过程。该患者经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临床试验(HDAC和PI3K双靶点抑制剂、ZR2[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后仍治疗无效,遂接受Pola-BR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至今维持完全代谢缓解(CMR)


Pola-BR方案能够扭转难治、改善患者缓解情况并非偶然,2021年ASH年会公布了迄今为止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样本量最大的CAR-T治疗失败后的真实世界数据。与BTK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等治疗方案相比,Pola-BR方案作为一线挽救治疗疗效最佳,客观缓解率(ORR)达73%,完全缓解(CR)率40%,这提示Pola-BR是DLBCL患者CAR-T治疗失败后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案。II期GO29365研究显示,无论缓解率、持续缓解时间、PFS和OS,Pola-BR方案均大幅优于BR方案,且对各亚组均有生存获益。李教授补充道,将Pola联合方案前移可能更利于DLBCL患者的预后,对于CAR-T治疗失败后的患者,Pola-BR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次B-live学院会议为淋巴瘤中青年医生搭建了成长阶梯和展示舞台,紧密围绕DLBCL领域的科研基础、治疗进展、临床实践,多位专家及与会嘉宾对不断涌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维碰撞,助力中青年医生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淋巴瘤中青年医生的崛起,势必造福更多淋巴瘤患者,推动实现“健康中国2030”淋巴瘤5年生存率提升15%这一目标。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