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 22:01:25来源:医脉通阅读:14次
2022年4月3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
新时代放射免疫治疗——“双刃剑”还是“双剑合璧”?
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会议主持
于金明教授分享了对放射免疫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作用的思考,他首先提到放射免疫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双向调节肿瘤学免疫反应,最新研究发现节拍式低剂量放疗能够增强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性。随后于金明教授阐述了肿瘤远处转移的重要理论,包括传统的“种子与土壤”理论和最新的“转移前生境”理论。接着他系统说明了医学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节点意义的医学革命与挑战,并展开描述。肿瘤治愈有两种手段:“冰冷的手术刀”和“灼热的放射线”,这两种方法在临床上已经达到了疗效的“天花板”。放疗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复发及远处转移,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如免疫治疗等对肿瘤进行治疗。之后于金明教授又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叙述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事件。
于金明教授作精彩报告
于金明教授认为免疫治疗要“抱团取暖”,克服耐药,提高疗效,与
点评嘉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克晓燕教授和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均认为于金明教授高瞻远瞩,从领域视角介绍了放射免疫治疗的进展,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并就放疗的适用情况、剂量大小、使用节点等实际问题,与于金明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
以临床价值为帆,探究当代临床研究开展之道
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卓刚教授和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共同主持下,广东省人民医院
大会主持
吴一龙教授主要分享了对临床研究过程的思考。他首先肯定了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对全球肺癌临床实践的贡献,并介绍了肺癌临床研究之路的全球性视野,一方面是从跟随到合作再到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利用资源优势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随后吴一龙教授结合自身临床实践——
吴一龙教授作精彩报告
之后吴一龙教授总结道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辅助治疗研究改变了术后辅助治疗的模式,改变了对辅助化疗的传统认知;结果证实有RB1突变的肺癌患者应以化疗优先,靶向治疗效果与免疫的微环境有关。临床问题的解决需要个人有心、细心、恒心、耐心,需要团队的力量,更需要国际化视野之路,这要求临床医生拥有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完成从临床医生到临床科学家的嬗变。
点评嘉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霆教授认为吴一龙教授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深刻剖析了临床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途径,给我国临床研究带来了很多启发。刘霆教授随后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和药物超适应症等话题与吴一龙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吴一龙教授认为,任何临床研究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原则是不变的;对于超适应症的研究,应该我国政策指导下合理进行。
高屋建瓴,盘点CML治疗现状及进展
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进行了精彩分享。
大会主持
黄晓军教授主要针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了阐述。他首先简要介绍了CML全球流行现状,随后详细阐述了CML治疗发展史,并表示靶向治疗已经成为CML的标准治疗手段。我国目前已经实现白血病相关基因检测标准化,首次明确了中国
黄晓军教授作精彩报告
之后,黄晓军教授详细介绍了TKI耐药CML治疗的新靶点研究进展。他表示为了克服TKI耐药,寻找新靶点是关键,临床上可以探索TKI以外的靶标和联合治疗策略,如TKI联合去甲基化药物、TKI联合BCL-2抑制剂等,且目前越来越多国产创新技术和靶向药物涌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展示和认可。最后黄晓军教授提到CML患者的长期管理是一项挑战,用药依从性、合并症、经济负担等均会影响我国CML患者生存状况。
点评嘉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和润东医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姜海教授分别对黄晓军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牛挺教授认为CML的治疗已有了长足进步,是慢性疾病治疗的标杆,但CML治疗过程中TKI耐药及长期管理仍然是比较大的挑战,未来应着眼于此,进一步改善CML患者生存状况。姜海教授表示目前CML临床也受到疫情挑战,尤其是合并
紧跟前沿,探究NGS检测在淋巴瘤研究和诊疗中的应用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子芬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教授共同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作了精彩分享。
大会主持
李小秋教授强调淋巴瘤诊疗已经步入了分子时代、精准时代,但临床诊治应用方面仍面对诸多挑战,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发展为淋巴瘤发病机制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分子/基因分型是各类淋巴瘤亚型研究的热点,临床试图从分子层面探索疾病的异质性,并寻找个体化治疗方案。
李小秋教授作精彩报告
随后,李小秋教授认为基于NGS技术的多组学(基因组、转录组、免疫微环境、表观遗传学等)整合研究以及上述组学和传统形态学的整合研究可能是未来淋巴瘤生物学研究的方向;另外,基于NGS的液体
点评嘉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卫平教授对李小秋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刘卫平教授表示近期NGS技术在淋巴瘤诊疗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不同机构测序标准不同、后续生物信息解读不足等问题,期待未来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引领未来,探究中国大数据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
大会主持
刘卫平教授首先分享了根据我国疾控中心数据分析得到的中国淋巴瘤
刘卫平教授作精彩报告
刘卫平教授随后介绍了淋巴瘤自体
点评嘉宾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马兆毅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军民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丁凯阳教授对刘卫平教授的报告作了精彩点评。马兆毅教授表示淋巴瘤标准数据库是一项艰巨但意义深远的工作,对我国淋巴瘤诊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刘卫平教授进行了扎实而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李军民教授和丁凯阳教授分别表达了对刘卫平教授报告的肯定,并就淋巴瘤的危险因素、标准数据库建设等核心问题与众多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期待未来大数据建成能够进一步助力我国淋巴瘤患者生存改善。
大会总结
会议最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认为本次论坛内容丰富详实,对淋巴瘤诊疗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表达了对各位参会专家的感谢。朱军教授表示,期待未来相关从业者齐心协力,在政府政策指引下,努力促成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