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孙志军教授:优化AMICS治疗方案,我们在路上 | 4C 2022

2022-05-16 17:19:37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心源性休克(CS)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STEMI患者CS发生率逐年升高。

 

14年由Dhaval Kolte团队进行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根据人口统计学、医院特征、共病和临床表现进行数据调控后,发现2010年STEMI患者CS发生率为2003年的2倍以上。China-Peace研究显示:在中国,从2001年的4.6%到2011年的6.2%,STEMI患者的CS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得益于再灌注治疗和心脏辅助技术的普遍应用,心梗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率仍在40%以上。在2022年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4C 2022)上,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孙志军教授,围绕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AMICS)的病因、诊断、分期分型及最新治疗进展进行讲解。

 

概述

 

➤定义: AMI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坏死引起的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病因


心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原因;

●心脏结构病变:AMI合并机械并发症、合并严重心脏瓣膜病

●电生理因素:严重的心电不稳定导致心排血量明显减少;

●其他:有心肌梗死导致的低血容量、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心肌炎等。

 

不同指南的AMICS诊断标准


表1  各试验/指南中CS诊断标准

1652693259658902.png

 

CS分期

 

➤A期(At risk):患者暂无心源性休克症状和体征,但存在患CS风险。患者可能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症状或者慢性心衰急性发作。


➤B期(Beginning):患者有低血压心动过速,但无低灌注的临床表现。


➤C期(Classic):低灌注,除容量复苏外仍需要正性肌力、血管收缩或机械循环支持。


➤D期(Deteriorating):在C期的基础上接受治疗后仍恶化,对治疗反应变差。


➤E期(Extremis):出现循环衰竭,经常在心肺复苏中出现顽固的心脏骤停,或正在接受包含ECMO-CPR在内的多种治疗。

 

CS分型

 

各种类型有共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即低心脏指数(CI),但肺毛细血管契压(PCWP)或中心静脉压(CVP)不尽相同

 

➤湿冷型:CS最常见的表现,约占AMICS的2/3。


➤干冷型:对利尿剂尚有反应的慢性心衰亚急性失代偿期患者的常见症状,但28%AMICS也表现为干冷型。与湿冷型CS相比,干冷型CS通常PCWP 较低,且既往常无心梗史或慢性肾脏疾病史。


➤暖湿型:可见于MI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血管舒张反应后,此型CS循环血管阻力较低,脓毒血症发生和死亡的风险较高。


➤血压正常型:尽管 SBP>90 mmHg,但存在外周灌注不足的表现,与血压降低型心源性休克相比,体循环血管阻力显著升高。SHOCK研究中,5.2%的患者是这一类型。

 

AMICS治疗


➤血运重建治疗

SHOCK Registry研究证明溶栓治疗和IABP能够降低死亡率,两者结合能够显著降低住院死亡率。随后SHOCK研究表明,从30天、6个月、12个月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以及6年死亡率来看,早期进行血运重建优于溶栓药物保守治疗。此外,患者行不同的血运重建策略即PCI或CABA时,两者在1年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那么PCI作为心内科最常用的血运重建方法,怎样使得AMICS患者获益最多呢?孙志军教授指出,关键是抓住“D2B时间”尽早疏通血管!

 

同时,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同时干预多支血管是否能带来额外获益。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显示:对于CS患者同期干预多支血管的6个月生存率优于仅干预梗死相关动脉组患者。但随后的一项荟萃分析却提示:CS患者同期干预多支血管并无额外获益。

 

CULPRIT-SHOCK结果表明,行C-PCI治疗能够减少30天时终点事件发生率,说明M-PCI并未给患者带来额外益处。

 

对STEMI,2013 ACCF/AHA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推荐早期进行血运重建,2017年ESC指南提出血流动力学稳定时可同时进行多支干预 (Ⅱa类推荐,C级证据)。而对于NSTEMI,2020ESC指南只推荐罪犯血管进行血运重建处理(Ⅰ类推荐,B级证据),而不推荐进行多支同时干预(Ⅲ类推荐,B级证据)。

 

在最新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中,关于血运重建治疗的建议更加具体,如下:

 

●AMICS休克A和B期,通常应直接进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和IRA血运重建。

●休克C~E期,应首先关注血压、脏器灌注、氧合及酸碱平衡状况,但同时应尽可能地减少前期治疗导致的再灌注时间延误。

●休克E期,应充分评估姑息治疗和早期侵入性治疗的获益-风险比。

●AMI心脏骤停患者成功复苏,自主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后(GCS评分≥8分),应尽快进行冠状动脉血流的全面评估。

●AMICS患者行急诊PCI血运重建时,不推荐常规同期处理非IRA。

 

➤经皮机械辅助治疗

 

●左心衰为主的心源性休克:选用Impella LP或者VA ECMO或加TandemHeart。

●心衰为主的心源性休克:选用Impella RP或者VA ECMO。

●难治性呼吸衰竭:选用VV ECMO。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心源性休克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中关于CS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建议如下:

 

●尽快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常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如果收缩压尚维持于80~90mmHg,可考虑先加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

●如果已经出现严重低血压(收缩压<80mmHg),需要在提高心排量的同时,进一步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可首选去甲肾上腺素,或联合应用多巴胺;

●较大剂量单药无法维持血压时,建议尽快联合应用,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

 

小结

 

➤心源性休克发病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

➤CS新分型需要进一步验证。

➤积极寻找病因并对因治疗,积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尽早进行血运重建。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应考虑尽快植入机械辅助装置。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