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9 18:11:46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医脉通采访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反复的复发与缓解、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临床特点,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SLE的诊断和治疗均较复杂,目前其诊疗水平已逐渐改善,临床医师和患者对SLE的认知与重视度也逐渐提高,更好更优的临床管理值得期待。本文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卓莉教授就SLE的治疗情况作分析。
专家简介:
张卓莉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现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病分会影像学组组长
➤卫健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风湿组组长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和应用性成果,获得多项科研资助与奖项,发表论文400余篇
“老药”使用逐渐优化,新药崭露头角
随着诊治水平的不断提升,SLE患者的生存率已大幅度提高。研究显示,SLE患者5年生存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50%~60%升高至90年代的超过90%,并逐渐趋于稳定。它已经不再是“不死的癌症”,而由既往的急性、高致死性疾病转为慢性、可控性疾病。
张教授表示,目前SLE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例如常用的羟氯喹、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制剂。然而,虽然药物种类的变化不大,但是随着我们认识的加深,临床应用这些常规“老药”变得更加合理。
其一,对于糖皮质激素,现在临床应用的策略跟过去不同,相对过去来说如今强调的是使用时间更短、减量更快。其二,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和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也有变化。之前临床使用环磷酰胺、环孢素更多,而现在吗替麦考酚酯的使用频率更高。其三,除了上述传统药物之外,SLE治疗方面的一大进步在于生物制剂的问世。例如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等。总之,近年来现有的药物治疗更加合理,选择更加多样。此外,临床也更加注重SLE的早期治疗、达标治疗等策略,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生存。
“真正的达标”是长期达标
达标治疗策略正逐渐应用于风湿病领域,我国2020发布的SLE诊疗指南提出,SLE治疗的短期目标为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1C),达到临床缓解或可能达到的最低疾病活动度;长期目标为预防和减少复发,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控制疾病所致的短期和长期器官损害,实现病情长期持续缓解,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C)。
张教授认为,达标治疗带来的临床获益是肯定的。研究显示,保持最低疾病活动度对于减少器官损伤和复发等均有益处。并表示,真正的达标一定是长期达标,而不仅仅是短期达标。在治疗过程中,第一步以短期达标为目标是可行的。而以短期达标为基础实现更长久的达标,才是真正改善SLE患者结局的一个关键点。
生物制剂在治疗中“锦上添花”
糖皮质激素和羟氯喹等常规药物在SLE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目前仅个别生物制剂获得了指南推荐,但生物制剂在临床中也正发挥着不容忽视作用。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推荐,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不耐受或复发的SLE 患者,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张教授表示,SLE的临床用药中,目前正在使用的生物制剂均作用于B淋巴细胞,均需与糖皮质激素、吗替麦考酚酯等基础治疗联合使用。例如已获批适应症的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暂未获批该适应症的利妥昔单抗。
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可用于SLE的诱导缓解治疗,尤其是在疾病复发之后,用于减少复发、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和改善血清学指标。对于利妥昔单抗,主要用于重症SLE,例如狼疮肾炎等。最后,张教授总结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三个生物制剂有较大帮助。尤其是已获批适应症的贝利尤单抗和泰它西普,有助于实现治疗目标、减用激素和减少复发。
综上,近年来SLE的治疗有较大变化。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环孢素等常规药物的应用更加规范、优化,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等新型药物相继问世,同时临床对于SLE的治疗策略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进展必将助力SLE的临床治疗走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