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1 10:40:03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上至口腔下到足,外查皮肤内问心…… “完美的”糖尿病体格检查,应包括这9项内容!
“糖心”、”糖肾”、“糖足”等糖尿病并发症是患者面临的重要健康负担,完善的体格检查能够帮助在疾病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蛛丝马迹,以便尽快予以干预。
➤
➤
考虑到病程、
口腔检查
建议每次就诊时检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口腔健康与糖尿病存在着密切的“双向”关系:口腔疾病会增加血糖的控制难度,反过来糖尿病也会增加口腔疾病风险,治愈
这种密切的关系凸显出糖尿病患者接受口腔检查的必要性。若发现患者伴有诸如口臭、牙龈肿胀、出血等牙周炎/牙龈炎的早期症状,建议到牙科进行进一步评估和管理。
甲状腺检查
➤1型糖尿病:诊断时预计检查,之后每年检查1次;
➤2型糖尿病:每年检查1次。
门诊工作中,进行简单的甲状腺触诊就可以发现累及甲状腺峡部和侧叶的弥漫性肿大,甲状腺肿则提示桥本
2020ADA指南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糖尿病时应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进行筛查。此后,每年评估一次。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建议每年评估一次甲状腺。
血压
建议每次就诊时检查。
数据显示,20%~6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高血压。高血压与大血管、微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合理的降压治疗,有助于降低心血管风险,保护肾功能。因此,每次就诊时,应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
血压检测的规范流程
检测前应至少休息5分钟,患者坐位,手臂与心脏
血压目标的制定
2017年美国
➤对于糖尿病合并血管硬化性
➤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较低(低于15%)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可以设定为<140/90mmHg。
建议每次就诊时检查。
超重/
1.
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表1 BMI指数与肥胖
2.腰围
预防腹型肥胖,建议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不超过80厘米。
心血管检查
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体格检查时,若发现患者伴有
PAD的表现包括脉搏异常、可听到嘈音、下肢伤口未愈合、毛细血管回流延迟、四肢冰冷和下肢坏疽等,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建议进行
足部检查
➤1型糖尿病:在确诊后5年内进行首次检查,然后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若伴有感觉异常、足部溃疡或截肢,则建议每次就诊时进行检查;
➤2型糖尿病:诊断时进行检查,然后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若伴有感觉异常、足部溃疡或截肢,则建议每次就诊时进行检查。
Elliott Joslin在1934年指出“糖尿病坏疽不是天生的,而是土生土长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的终生风险高达34%,并且大大增加死亡风险。在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尤其透析)等的情况下,患足部溃疡风险进一步增加。
应仔细询问患者的基本病史,如是否有足部溃疡或截肢/趾史,是否存在足、腿部不适,包括麻木、刺痛、跛行和静息痛等。
应对足部进行评估,如对溃疡或异常红斑区域(包括指间间隙)进行全面检查,以及是否出现胼胝、指甲
皮肤检查
建议每次就诊时检查。
数据显示,30%~91%的糖尿病患者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种皮肤病并发症。
1.常见皮肤病
➤黑棘皮病:黑棘皮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征是腋窝、腹股沟和后颈部等部位出现深红色天鹅绒状斑块。通常无明显感觉,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有疼痛、臭味或浸润表现。黑棘皮病分良、恶性,二者具有相似的临床和组织学表现。良性黑棘皮病通常发生在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中。此外,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性皮肤病:也称为胫骨斑点或色素沉着的胫前斑,大约一半糖尿病患者会受此影响,尤其是伴有微血管病并发症的患者。糖尿病性皮肤病表现为多个无明显感觉、圆形、暗红色至粉红色丘疹或斑块,多出现于胫前皮肤。病变会在1~2周内发展为边界清晰、萎缩的棕色斑点和斑块,呈细鳞状。
➤
➤
2.注射部位反应
若轮换不当,胰岛素注射部位可能发生脂肪变化,表现为小酒窝或凹坑,亦称为脂肪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足和血糖控制不佳。
此外,连续血糖监测传感器、胰岛素泵等新设备的出现,增加了皮肤过敏反应、脂肪营养不良和皮肤感染的可能,主要表现为
3.
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复发性真菌感染,如
➤体癣:表现为环状斑块或斑块,表现为瘙痒性、圆形、椭圆形、红斑或色素沉着过度的鳞状病变,离心扩散。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指甲真菌感染。
4.细菌感染
在糖尿病患者中,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
➤坏疽常见于
➤坏死性筋膜炎属于外科急诊,可表现为红斑、水肿、剧烈疼痛、捻纹、皮肤大疱、坏死或瘀斑。全身症状包括
心理状况评估
维持心理健康是实现糖尿病治疗目标的重要条件,但糖尿病患者往往面临着更高的抑郁风险。建议使用评分量表等对患者抑郁、焦虑、饮食失调和认知能力进行常规评估,尤其要关注患者就诊以来的情绪变化。
表1 检查项目与频率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Malik A, Ananthakrishna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