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3 17:45:00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2022年5月3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哮喘日”,本次哮喘日的主题是——缩小哮喘照护上的差距(Closing Gaps in Asthma Care)。凯西制药和医脉通携手发起了呼吸大咖说活动,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刘辉国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郝创利教授进行了专访,两位大咖也在专访中对于本次哮喘日的主题展开了精彩解读,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成人哮喘篇·刘辉国教授专访
医脉通:我国哮喘的诊疗现况是怎样的?您认为目前的痛点难点在哪里?应该如何去改进?
刘辉国教授:我国哮喘患者众多,近期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成人哮喘病例约有4500万例,并且随着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哮喘病人并没有减少,甚至越来越多。总的来说,我国除了哮喘患者众多,在哮喘的诊治和管理方面也有一些不足,简单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哮喘患者的诊断不够充分
在临床中既有典型的支气管哮喘也有不典型的哮喘。典型的哮喘症状如喘气、肺部闻及哮鸣音等较容易识别,但有一些不典型的哮喘表现为反复的咳嗽、胸闷甚至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类患者在临床中就很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
哮喘患者的治疗不够规范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炎症细胞类型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这种炎症病人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说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哮喘治疗的基石。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们的医生和患者对哮喘的认识不够充分,我们更关注的是喘息症状,使用了很多缓解症状的药物,忽略了抗炎的重要性,这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哮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不佳
哮喘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很多患者仅在病情发作或者加重的时候才给予药物治疗,缓解后就认为自己已经好了。其实哮喘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无论有没有症状都要进行治疗。
肺功能检测需要加强
很多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评估都需要肺功能检测来实现,但是在实际临床情境中,患者和医疗机构都对肺功能检测不够重视,在哮喘的临床诊疗中,肺功能检测使用的并不多。因此,对于哮喘患者,我们医生不仅要做基础的肺功能检测,有条件的时候还要做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来进一步诊断支气管哮喘。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哮喘患者的症状控制还不够理想,能完全控制的患者仅占20%~30%,部分控制和完全控制的患者加起来也只有60%~70%,还有30%~40%控制的不够好,也正是因为这种现况,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有些哮喘患者因为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需要到医院急救,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因为哮喘死亡。
医脉通:对于本次哮喘日的主题“缩短哮喘照护上的差距”,您认为应该如何去解读?去践行呢?
刘辉国教授:其实这个概念引申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哮喘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并且要通过这种规范化的管理来缩小甚至消除哮喘管理和照护之间的差距,具体的差距可以简述为以下几方面。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哮喘诊疗水平存在差距
在目前的临床诊疗环境中,不同医疗机构对于哮喘的诊疗水平存在差异,有些机构对哮喘的诊疗符合国际或国内的规范和指南,但有的医疗机构因为医疗条件不足、医疗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等原因对哮喘的认知并不充分,这就会导致哮喘诊疗上的差异。
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存在差距
有的患者有很好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较高,并且他的主治医生对他进行了很好的管理和随访,这些情况下,患者能认识到哮喘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他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也会好。从患者层面看,这种差距体现在方方面面,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经济状况等都会导致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管理存在差异。
药物和医疗资源可及性存在差距
条件的较好的患者能使用更有效的药物,能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但是一些偏远地区、较落后的地方医疗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因此,哮喘全程的诊断、治疗、管理等方面都是存在差距的,针对本次哮喘日的主题“缩小哮喘照护上的差距”,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生护士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患者的依从性、药物的可及性等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尽量让每一位患者都得到充分、恰当、合理、规范化的治疗,那么这些差距就能进一步缩小,这也是本次哮喘日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儿童哮喘篇·郝创利教授专访
医脉通: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有哪些差异,儿童哮喘有哪些特殊性?
郝创利教授: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的差异是很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的病理机制接近但仍存在差异,儿童哮喘的分型没有成人那么复杂,大部分以过敏性相关因素为主。
儿童的气道重塑比成人更少,儿童对激素治疗较为敏感,在儿童患者中,难治性哮喘较成人相比要少得多。
儿童哮喘发病的比例比成人更高,并且儿童起病较早。
在儿童中喘息性疾病较多,特别在婴儿早期、学龄前儿童、幼儿园儿童中,哮喘的鉴别诊断也是一个难点。
医脉通:对于本次哮喘日的主题“缩小哮喘照护上的差距”,您觉得在儿童哮喘中这一主题应该怎样解读?
郝创利教授:其实这个说法还是比较直译了,我把它意译了一下,叫做“强化管理,消除盲区”。目前哮喘的照护在方方面面都是存在差距和误区的,我们也可以叫做盲区。比如在儿童哮喘的诊断里,鉴别诊断就是一个难点,也是很容易存在差距和盲区的一个点。在儿童早期,病毒性感染、气道畸形、异物、遗传代谢病等等都会引起喘息,医师需要强化和提升自身的诊疗水平,完善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知识体系。
另外,目前整个社会对哮喘的认知和管理存在一些误区和盲区,比如很多人认为:儿童长大后哮喘就能不治而愈。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儿童哮喘不经过科学有效的治疗,长大后发展为成人哮喘的比比皆是。要想消除这种哮喘认知上的误区,就需要医护人员、医疗从业者、患者及其家属乃至全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的努力,真正地把“强化管理,消除盲区”这个观点落实到哮喘的全程管理中。
刘辉国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中药协会呼吸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副组长
湖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郝创利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分中心副主任
国家卫健委儿童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委员
儿童过敏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呼吸和保健学组副组长、
中国儿童呼吸基层联盟副主席
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过敏原诊断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委员及哮喘协作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