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4 15:35:32来源:医脉通阅读:9次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偷窃狂(Kleptomania)以反复的难以控制偷窃物品的冲动为基本特征。患者的偷盗行为缺乏可理解的动机(如,金钱或个人使用),偷盗前有一种逐渐强烈的紧张感或情感唤起,偷盗期间或偷盗后则有一种愉悦、兴奋、放松或满足感,且没有助手或搭档。上述行为不能用智力缺陷、其他精神行为障碍或物质过量中毒更好地解释。
偷窃狂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3%-0.6%,在被捕的商店行窃者中占4%-24%。该病常始于青少年早期,女性较男性更常见。尽管现行诊断标准并未明确规定偷窃症状的持续时长,但患者的偷盗行为可持续多年,即便已经面临法律后果。
偷窃狂有可能是目前精神科了解最少的疾病之一,甚至被一些精神科医生怀疑“归不归我们管”,致使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治疗。以下围绕偷窃狂的诊疗提供四条建议:
一、偷窃狂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注意从其他精神障碍患者中筛查。
例如,针对因心境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品行障碍、强迫症接受精神科评估的患者,如果病史中存在与偷窃相关的线索,应考虑到偷窃狂的可能性,并开展必要的筛查。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偷窃狂患者通常并不愿意讨论其偷窃行为,害怕及抗拒被抓捕,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未诊断的偷窃狂可能是致命的:一项针对107名曾自杀未遂的偷窃狂患者的研究中,92%的患者将自己的自杀未遂直接归咎于偷窃狂。
二、其他精神障碍也可能出现偷窃行为,须加以鉴别。
并非所有的反复偷窃都归因于偷窃狂。除一般的非病理性的偷窃行为外,潜在的排除/鉴别诊断包括双相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及进食障碍等。
例如,躁狂的冲动性可能驱使患者偷窃,应视为偷窃狂的排除诊断之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发生偷窃行为,但没有偷窃狂患者如此强的羞耻及内疚感。进食障碍患者有时也会参与到偷窃性质的犯罪活动中,但偷窃狂患者通常没有进食、体重、体象方面的明显异常。
三、治疗仍在摸索,一些治疗方式有潜力。
目前,FDA尚未正式批准任何药物治疗偷窃狂,但已经有一些药物展现出了潜力。例如,一项为期8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25名偷窃狂患者在使用纳曲酮50-150mg/d后,偷窃的冲动及行为显著减少。
另有一些证据显示,药物联合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内隐致敏法、系统脱敏法等,可能是偷窃狂最佳的治疗方案。
四、有专门的工具用于监测症状改善。
开始治疗后,可使用偷窃狂症状评估量表(K-SAS)评估疗效。该量表是一个包含11个条目的自评量表,可评估患者的偷窃狂症状在过去一周内的严重度。
文献索引:Simon KM, York T, Diaz YA. Current Psychiatry. 2020 August;19(8):44-45 | doi:10.12788/cp.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