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7 10:08:21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罕见病通常指发病率极低的疾病的统称,包括
2022年5月21日,罗氏主办的新一届血液高峰论坛如期而至。众多大咖相聚云端,就血液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学术探讨。本次论坛设有罕见病——血友病和PNH两个专场,聚焦罕见病领域诊疗进展,关注罕见病患者临床需求,医脉通特整理两场专场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从诊疗方案到信息登记多维度探究血友病防治策略
本次专场会议由北京协和医院赵永强教授和山西医科大学
血友病非因子药物治疗进展盘点
近年来,有关
图1 王书杰教授作精彩报告
疫情特殊时期,血友病患者新冠疫苗的注射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王书杰教授分享了血友病患者肌肉注射接种COVID-19疫苗的共识性建议,指出血友病并非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与因子替代治疗的患者接种前需要补充因子不同,接受艾美赛珠单抗预防治疗的患者,接种疫苗前不需要额外的预防性替代治疗。最后王书杰教授针对2020年EAHAD在线调查结果进行了说明,很多患者基于疗效和安全性良好、治疗负担较低(皮下注射)、传统凝血因子预防治疗疗效有限等原因选择艾美赛珠单抗。
血友病治疗的评估方法:ABR和beyond ABR
随着新疗法的不断涌现和患者需求的与日俱增,临床如何对患者评估尤为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孙竞教授从患者报告结局(PRO)和客观评估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PRO方面,出血控制是首要治疗目标,也是患者最为关注和相对容易评估的指标。从凝血因子到艾美赛珠单抗,血友病药物治疗有了更多选择,血友病A患者出血控制得到极大改善;年出血次数(ABR)/年关节出血次数(AJBR)是重要指标,另外还需要考虑靶关节出血、创伤性关节出血等。除外出血中,疼痛、运动、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也是重要指标。
图2 孙竞教授作精彩报告
随后孙竞教授介绍了客观评估的相关内容,关节体格检查(JtPE)是客观评估的组成部分,主要评估关节功能,变化晚于影像学改变,结果的判定具有主观性;关节影像学评估是血友病治疗评估中核心的、客观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X射线、核磁共振检查(MRI)和MSKUS超声等,用于评估骨质改变、血友病性关节病的早期和晚期变化、亚临床病变等。随着技术发展,新作用机制疗法越来越多,也给实验室检测带来新的挑战,如新疗法对传统检测带来的干扰、检测试剂的敏感性问题等。
中国血友病管理指南解读
指南的建立对促进血友病规范化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竞生教授主要就中国血友病管理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我国血友病治疗现状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待提升,患者关节健康问题严峻,且出血控制差。为提高我国血友病规范化诊疗水平,2020年全面启动了血友病三级中心建设项目。中心各司其职,实现血友病分级诊疗,构建了区域协作网络。
图3 吴竞生教授作精彩报告
出版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临床实践的指南至关重要。吴竞生教授最后简要介绍了《中国血友病管理指南》(2021版)的相关信息。治疗药物方面,非因子药物艾美赛珠单抗获得了广泛关注。指南再次明确了预防治疗可为血友病患者带来诸多获益。此外,吴竞生教授还就抑制物治疗、血友病中心建设模式等进行了阐述。
中国血友病信息登记之路
完善信息登记系统对我国血友病防治至关重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薛峰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内血友病诊治体系的发展和中国血友病协作组(HTCCNC)的建立过程,并对血友病治疗现状进行了说明,同时指出建立国家登记系统对监测患者健康状况、社会长期卫生防治、检测卫生防治方案有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图4 薛峰教授作精彩报告
之后薛峰教授介绍了国家登记体系的类型、HTCCNC的组织结构及我国血友病登记的发展历程。他强调2009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建立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制度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血友病登记系统的必要性。最后薛峰教授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使用操作及功能并分享了该系统目前收集患者的统计概况。
血友病A伴抑制物患者管理的机遇与探索
血友病A伴抑制物患者的管理是血友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晓勤教授表示抑制物形成是FⅧ替代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抑制物的出现会加重血友病患者的负担。艾美赛珠单抗的出现给血友病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变革,尤其是血友病A伴抑制物患者。冯晓勤教授分享了多项艾美赛珠单抗临床研究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
图5 冯晓勤教授作报告
最后冯晓勤教授以自身临床实践为例分享了血友病A伴抑制物患者的治疗探索过程及经验。1例反复
血友病患者的诊疗之路——非抑制物患者的管理经验与感受
回顾总结血友病患者诊疗历程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血友病诊疗发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肖剑文教授首先整体介绍了我国血友病诊疗历史及现状,并结合所在中心的两例患者情况,阐述了当地血友病患者的基本概况,并表示治疗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随后肖剑文教授详细解释了血友病A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应考虑的各种关键因素如颅内出血、关节出血和关节健康等,并指出目前国内外指南均建议血友病患者应尽早开展预防治疗,然而抑制物、预防治疗满意度、静脉通路、依从性等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患者的预防治疗。
图6 肖剑文教授作精彩报告
最后肖剑文教授指出艾美赛珠单抗为血友病A预防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半衰期长,且可通过皮下给药,不增加抑制物产生风险,为抑制物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多项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均表明经艾美赛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出血情况得到了良好控制。
杨林花教授最后对线上参会的各位专家表达了感谢,认为本次会议从血友病A预防治疗、评估、血友病中心建设、血友病信息登记系统、血友病A伴抑制物管理等多维度进行了详实的讨论,话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各位讲者提及问题也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艾美赛珠单抗在血友病预防治疗中疗效显著,期待未来能就可及性问题进行更多探索,也希望基层医生、政府、相关从业者能够更多关注血友病患者,推动血友病患者信息登记系统的发展,更好地造福血友病患者。
聚焦患者临床需求共盼新药上市解决PNH治疗难题
本次专场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张凤奎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共同主持,多位专家作了精彩报告。
中国PNH患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中国PNH患者临床需求亟待满足。北京协和医院韩冰教授首先介绍了PNH的发病机制、疾病特点和流行现状等,同时指出PNH是一种慢性破坏性、威胁生命的疾病。随后韩冰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PNH患者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目前C5补体抑制剂是国际PNH标准治疗药物,该药在改善患者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但在中国PNH治疗手段有限,溶血控制不佳,患者症状及并发症未被有效改善,且生存状况较差。
图7 韩冰教授作精彩报告
最后韩冰教授对近期有关PNH患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表示PNH患者中也存在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PNH克隆越大,
PNH患者并发症治疗与管理
PNH患者并发症的治疗与管理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佟红艳教授首先介绍了PNH的三大主要临床症状:血管内溶血、潜在造血功能衰竭和血栓形成倾向。随后佟红艳教授分别详细介绍了PNH常见的相关并发症如血栓、
图8 佟红艳教授作精彩报告
佟红艳教授之后表示抑制补体活化、控制溶血是预防及改善PNH相关并发症的关键,并结合相关临床研究进行了详细解释。C5补体抑制剂可有效预防和改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在国外,抗C5治疗是目前PNH的标准治疗,但国内尚未可及。
从C5补体抑制剂作用机制看潜在临床价值
C5补体抑制剂作用机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江苏省人民医院何广胜教授首先介绍了PNH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PNH的症状是由于补体功能失调所致,溶血是PNH的主要临床症状,且常被用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预防C5裂解可减少PNH患者发生血管内溶血,目前已获批用于治疗PNH的抗C5药物不能完全消除溶血,并且由于需要静脉给药给患者带来了治疗负担。
图9 何广胜教授作精彩报告
最后何广胜教授介绍了Crovalimab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他表示Crovalimab是一种可自行给药的独特药物分子,COMPOSER Ⅰ/Ⅱ期研究已证实Crovalimab有效且耐受性良好。未来将通过临床Ⅲ期研究进一步评估Crovalimab的疗效与安全性。
C5补体抑制剂治疗PNH与新一代C5补体抑制剂Crovalimab
总结PNH最新研究进展可为后续临床应用打下基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惠教授表示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使用
图10 刘惠教授作精彩报告
之后刘惠教授系统介绍了新一代补体抑制剂Crovalimab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Crovalimab可采用4周一次的皮下给药维持,能够实现抑制补体,且对C5多态性患者有效。最后刘惠教授表示目前Crovalimab针对PNH正在开展多个Ⅲ期临床试验,Crovalimab用于中国PNH患者未来可期。
付蓉教授和张凤奎教授分别对本次专场会议进行了总结。付蓉教授表示中国PNH患者治疗有望迎来曙光,Crovalimab在中国上市或成为我国PNH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各位专家对该药的机制、作用特点、临床研究等作了详细解读,现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在减少血管内溶血方面效果显著,期待该药能够尽快上市惠及我国PNH患者;张凤奎教授同样对新药Crovalimab的上市表达了期待,认为我国PNH患者临床需求远未得到满足,目前已经上市的药物尚无法解决C5多态性的问题,新药Crovalimab的上市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临床需求。最后付蓉教授对各位参会专家及相关支持机构表达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