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19:45:00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本文重点介绍了高血压合并
流行病学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与血压低于140/90mmHg的人群相比,血压≥160/100mmHg患者的终生心衰风险增加1倍。轻度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高2-3倍,而重度高血压患者的风险则增加10倍。左心室肥厚患者进展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的风险显著增加。
注册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显示,高血压是HFpEF最重要的病因,共病率为60%-89%。此外,与不伴高血压的心衰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心衰的患者预后更差,男性和女性患者的5年死亡率分别为76%和69%。
发病机制
高血压进展为心衰的过程较为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血压性
压力或容量超负荷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左心室重塑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在压力超负荷为主的情况下,心脏重塑表现为以减少心室容积为代价的心脏质量增加,导致左心室向心性肥厚;而在容量超负荷为主的情况下,心脏重塑表现为心脏质量和心室容积增加,导致左心室离心性肥厚。这两种重塑模式在高血压患者中同样常见。此外,RAS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也与高血压和心衰有关。本研究认为,高血压、心脏重塑和心衰的联系可能如图1所示。
图1 高血压性心脏病进展为HFpEF或HFrEF的机制
降压目标
2003年,ACC/AHA指南将心衰分为A、B、C、D四期,并强调了心衰危险因素管理的重要性。对于有高危因素但无结构性心脏病或症状的A期心衰患者,长期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衰风险达50%。有荟萃分析显示,
转变成了更为严格的130/80mmHg。
药物治疗
不同降压药物在降低心衰发病或进展风险方面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有些药物还可能引起或加重心衰,应尽量避免使用。荟萃分析显示,在降压药物中,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在预防心衰方面的疗效最佳,而钙通道阻滞剂(CCB)和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则相对较差。
在噻嗪类利尿剂中,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推荐采用联合治疗,三联治疗包括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由于缺少不同降压药物之间“头对头”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上述推荐主要基于流行病学数据,高血压或心衰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及专家建议。高血压剂量范围与心衰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目标剂量如表1所示。
表1 高血压用药剂量范围与心衰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目标剂量
另外,沙库巴曲缬沙坦降低收缩压和
参考文献:
1. Di Palo KE, Barone NJ.
2.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 9(7): 2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