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EHA大咖解读丨安刚教授: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和IgD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2022-06-13 01:39:46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27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于2022年6月9日~12日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会议由欧洲血液学会主办。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每年都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0000余名专业人士与会,一起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随着中国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血液学领域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更是为世界血液科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患者管理经验。今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安刚教授团队有2篇研究入选EHA会议的壁报展示,分别阐释了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和IgD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医脉通特邀安刚教授对此进行解读。


123例IgD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结局和预后: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


研究背景


IgD骨髓瘤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一种罕见亚型,被认为具有更具侵袭性的病程和较差的结果。随着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快速进展,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应用以及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的推广,MM患者的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考虑到MM治疗的发展,IgD MM患者的生存结果和预后因素目前存在争议。安刚教授团队评估了IgD骨髓瘤患者在新疗法时代的临床特征、生存结果和预后。


研究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3例IgD MM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将其与其他MM亚型进行了比较。同时,研究者还讨论了不同治疗模式下IgD骨髓瘤患者的生存结局和预后因素。


研究结果


男女比为2.2,中位年龄为55岁(29-79岁),以λ轻链型为主(89.4%)。IgD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时更可能表现为晚期:ISS Ⅲ期、R-ISS Ⅲ期、肾功能不全、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高、β2MG水平高和骨髓浆细胞增多症的频率较高。此外,IgD骨髓瘤患者的遗传学也不同于其他亚型骨髓瘤。复杂核型在IgD骨髓瘤患者中更为常见(23.9% vs 14.8%,p=0.017)。86%(80/93)的IgD骨髓瘤患者可发现FISH显示的细胞遗传学异常。IgD MM患者的t(11;14)(38.6% vs 13.6%,p=0.000)和1q21扩增(72.0% vs 53.9%, p=0.001)的频率远高于其他亚型骨髓瘤,而13q缺失(34.4% vs 45.7%, p=0.032)和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23.0% vs 37.9%,p=0.009)较少。


71例IgD MM患者接受了基于“新疗法”的诱导治疗,26例患者接受了“传统疗法”的诱导治疗。与“传统疗法”相比,“新型疗法”显著改善了IgD患者的预后(PFS:16.9 vs 29.1个月,P=0.008;OS:37.6 vs 70.8 个月,P=0.002)。对“新疗法”组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非移植患者中,IgD和非IgD患者的预后相似,但在移植患者中,与非IgD MM患者相比,IgD MM患者的预后更差(如下图)。对71例接受“新疗法”的IgD患者进行的多因素分析发现,R-ISS Ⅲ期、复杂核型和13q缺失是OS的独立不利因素,而复杂核型和血小板减少是PFS的独立不利因素。


2.2.png


研究结论


总之,该研究比较了IgD和非IgD MM患者的临床特征,IgD骨髓瘤患者更年轻、肿瘤负荷更高、疾病分期晚期,且遗传学与非IgD MM患者显著不同:IgD MM患者的核型更复杂,1q21扩增和t(11;14)较多,而13q缺失和HRCA较少。同时,研究者发现虽然新药联合ASCT显著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IgD MM的改善不如非IgD MM患者明显,提示需要针对IgD MM患者开发更有针对性的药物。最后,研究者确定R-ISS Ⅲ期、复杂核型和13q缺失是OS的独立不利因素,表明R-ISS仍然是预测IgD骨髓瘤患者预后的有用方法。


安刚教授点评


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骨髓瘤亚型,在西方人群仅占所有MM病例的1-2%,而在亚洲人群占5-10%。本研究纳入了1997-2020年间在我们中心诊断的123例IgD MM患者,为国内较大队列研究。与之前报道的研究结论相似,IgD MM患者表现出发病年龄更年轻、肿瘤负荷更高、疾病分期晚期等特点,且遗传学与non-IgD MM患者显著不同,尤其是IgD MM患者的t(11;14)、1q21扩增和复杂核型发生率较高。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新药的应用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推广,IgD MM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新药诱导且接受ASCT治疗的患者中,IgD MM患者的预后仍差于non-IgD MM患者,ASCT对non-IgD MM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比IgD MM患者更为显著,这提示我们需要更好了解IgD MM患者发病机制,应用新的靶向药物进一步改善其预后,例如IgD MM患者的t(11;14)发生率较高,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对IgD MM患者可能有生存获益。最后,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R-ISS仍可作为IgD MM患者有效的预后分层工具。


基于修订IWMG标准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研究背景


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并预后不良的少见浆细胞恶性肿瘤。2021年,IMWG提出将浆细胞白血病(PCL)的诊断标准修订为外周血(PB)涂片浆细胞≥5%。基于修订的新标准,更多NDMM患者可被诊断为pPCL,重新探究新定义的pPCL群体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安刚教授团队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治疗的158例新定义pPC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结果和危险因素进行了一项大系列回顾性分析。


研究方法


安刚教授团队参照pPCL新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00-2019年158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患者,探索其临床特征、预后及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


新定义pPCL患者和NDMM患者的临床特征特征比较见下表。总体而言,与NDMM患者相比,血细胞减少和不良预后生物标志物(即LDH升高、亚二倍体和高危细胞遗传学)在pPCL患者中更常见(P<0.05)。同时新定义pPCL患者与既往诊断标准(CPCs≥20%)定义pPCL患者相比,临床特征及预后均相似。


2.3.png


对于130例具有完整治疗和预后数据的pPCL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4.7 个月,中位PFS和OS分别为16.9个月和30.0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的NDMM患者(P<0.001)。进一步对基线特征中进行了Cox回归多变量分析,发现亚二倍体和血清LDH升高是PF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而年龄>60岁和LDH升高是OS不良预后独立预测因素。而细胞遗传学异常,除了del(17p)在单变量分析中可能影响OS,其余异常并未在pPCL患者的生存发挥重要作用。


98例患者有疗效数据,其中80例(81.6%)患者在一线治疗中达到客观缓解,56.4% 达到≥VGPR,38.9% 达到CR。根据最佳缓解对患者进行分层时,NR、PR和≥VGPR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2.4个月、11.2个月和31.0个月(P<0.001),中位OS分别为2.4、24.9和62.1个月(P<0.001)。研究者根据达到≥PR不同疗程数,分为早期缓解组(≤2个疗程)、中间缓解组(3-4个疗程)和晚期缓解组(>4个疗程),而缓解速度不同的3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S:P=0.35;OS:P=0.77)。研究者还发现,在多变量分析中,实现深度缓解是长期生存的最佳独立有利预测因素。


研究结论


总之,尽管多种MM新药的应用及推广,新定义的pPCL仍是一种以临床高度侵袭性伴预后不良为特征的恶性疾病。


安刚教授点评


pPCL是一种少见浆细胞肿瘤,过去诊断标准定义为外周血浆细胞≥20%,但该标准较为严苛。2015年,我们团队提出CPCs≥2%或可作为pPCL新定义标准。近期,IMWG重新修订PCL标准为CPCs≥5%,更多MM患者可诊断为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这对真正认识PCL特征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团队研究首先证实新诊断标准下PCL患者仍具有高侵袭性特征,较MM患者更常出现骨髓抑制、LDH升高、髓外侵犯、染色体异常和高危遗传学异常等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首次证实在PCL这一预后极差的群体中,经典高危遗传学异常的不良预后价值可能一定程度上被掩盖,而乳酸脱氢酶这一代表肿瘤负荷和增殖能力的因素是唯一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即使在新药时代,PCL患者预后仍较差,中位OS不超过3年,更多免疫治疗(如Bites、CAR-T等)应在这群超高危患者中提早应用以改善其生存。


2.4.jpg

安刚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Ⅱ级Pl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联盟委员、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秘书


参考来源:

[1] Wenqiang Yan, et al. 2022EHA.Abstract#P974.

[2] Jiahui Liu, et al. 2022EHA.Abstract#P927.

[3] G A, X Q, C A, et al.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with low proportion of circulating plasma cells had similar survival with primary plasma cell leukemia patients [J]. Annals of hematology, 2015, 94(2): 257-6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