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10:50:29来源:医脉通阅读:13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TP53野生型的
研究方法
该研究为开放标签、单臂、I/II期临床试验(NCT03634228),该研究纳入标准为TP53野生型(TP53wt)、复发/难治性AML或新诊断AML(由于年龄或合并症不适合强化化疗)、年龄≥18岁、ECOG体能状态评分≤3、肝肾功能良好。排除标准包括:入组前3个月有TP53突变、先前接受过MDM2抑制剂、CNS白血病或异基因
第一阶段采用了3+3方案设计,以确定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确定扩展阶段(II期)合适的用药剂量。milademetan(DS-3032b)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LDAC)±维奈克拉(VEN)在I期研究中剂量方案如表1。l期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评价其安全性、耐受性,并确定milademetan的推荐II期剂量。II期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联合治疗对初治和R/R患者的疗效,次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无事件生存期(EFS)和缓解持续时间(DOR),并在筛查、研究和复发时确定可能预测milademetan活性和分子谱的生物标志物,以确定反应和耐药性的基因组预测因子。
表1
研究结果
共筛选了21例患者;最终16例患者入组并接受l期研究治疗,中位年龄70岁(23-80岁)。其中11例为女性(69%),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3(1-7),6例(37%)接受过移植。2例(12.5%)为新诊断的治疗相关继发性AML,这2例患者既往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并接受过3线和2线治疗。
milademetan联合方案在所有剂量水平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胃肠道反应。1例患者发生4级剂量限制性毒性事件—
表2
患者中位治疗周期数为1个周期(1-4)。2例患者(123%)获得了缓解(血小板未完全恢复的CR[CRp]),剂量水平1和剂量水平2各1例,缓解分别持续510天和188天。2例患者(13%)骨髓原始细胞减少>50%。中位随访10.5个月,11例患者死亡,7例患者在研究中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疾病进展或感染。鉴于I期3个剂量水平组的反应率较低,未进行该试验的II期扩展阶段。
研究者对11例患者基线时的骨髓样本进行了p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均为野生型。第一治疗周期后评估的8例患者中,1例出现了p53蛋白变异。此外,研究者还对按顺序收集的样本进行了CyTOF分析,以明确信号通路、p53-MDM2反应轴和促/抗凋亡分子丰度的情况。结果表明,CD34+白血病原始细胞高水平表达Bcl-2,而达到CRp的患者骨髓中上述细胞被清除,同时会优先富集Bcl-2低表达的非恶性单核细胞。
研究结论
该研究表明milademetan+LDAC±维奈克拉的耐受性很好,但是发生了值得关注的胃肠道毒性。在先前接受过多线既往治疗的R/R AML患者中,所有剂量水平方案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总之,还需要进一步试验,探索合适的联合方案使R/R AML患者从milademetan中受益。
魏辉教授点评
AML是具有很强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尽管近几十年来治疗取得了极大进展,包括化疗方案的优化,BCL-2、FLT3抑制剂等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以及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等,但AM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然只有30-40%左右。对于R/R AML患者,尚无标准治疗,目前推荐的挽救治疗方案包括以阿糖胞苷为基础的强化化疗,达CR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给予支持治疗、低强度治疗或临床试验。
MDM2,一种E3连接酶,能够标记p53被蛋白酶体降解,在包括AML在内的人类肿瘤中过表达。通过抑制MDM2,milademetan可能恢复野生型p53活性,以恢复其在控制MDM2扩增肿瘤生长中的作用。R/R AML患者中约80%为TP53野生型,可能从MDM2靶向治疗中获益。美国学者的这项研究评估了MDM2抑制剂milademetan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维奈克拉在AML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联合方案耐受性,但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而且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表明将MDM2抑制剂应用于AML仍具有挑战性。
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靶点发现和创新药物研发层出不穷,毋庸置疑的是,未来AML患者的治疗选择会越来越多,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研究,探索更多的药物联合方案,才能够让AML患者从更多的创新药物中获益。
魏辉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白血病诊疗中心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白血病
Hematological Oncology副主编
200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10年至2013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工作
主要从事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Jayastu Senapati et al. 2022EHA. Abstract P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