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0 16:23:58来源:医脉通阅读:8次
作者:王玉伟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经典的VW分类
目前被临床工作者普遍接受的方法为Vaughan Williams分类(下称VW分类),由学者Vaughan Williams于1970年首次提出,当时只把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Ⅰ、Ⅱ、Ⅲ、Ⅳ类,并没有进一步分出亚类。在1974年,Sigh将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Ⅰa和Ⅰb两个亚类,1985年,Harrison又加入了Ⅰc类。具体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抗心律失常药物VW分类
VW分类从药物治疗上反应了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合理地解释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明确指出了
2.“西西里岛”的尝试
以简单、实用著称的VW分类并做不到尽善尽美。
其中,VW分类仅考虑药物对受体通道的阻滞作用,未能包括受体通道的激动剂,如腺苷(A1受体激动剂)、
早在1990年左右,已有心律失常专家尝试对VW分类进行革新,他们在“教父”柯里昂的故乡“西西里岛”提出了“西西里岛(Sicilian Gambit)分类”,重点突出药物对心律失常作用和机制,包括药物的作用通道、受体和离子泵,从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类,旨在确定心律失常的机制,找到治疗的靶点,从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粒子流基础和易损环节选用相应药物。
其后的10年内,多次专家会议对西西里岛分类进行研究,但是心律失常机制复杂,导致西西里岛分类并没有取得推广。但在对该分类方法的研究中,对电重构从分子、细胞水平进行了解释,证实了血管紧张素Ⅱ、
3.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代分类
2018年,牛津大学在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代分类:以VW分类为基础,扩展为8个大类、21个亚类(新增0类、Id类、Ⅴ类、Ⅵ类、Ⅶ类,对Ⅱ类、Ⅲ类、Ⅳ类均有补充),具体分类方法见表2:
表2. 2018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现代分类
该分类方法力求涵盖目前所有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正在开发的药物方法,受到了很多前沿研究的关注,但目前在临床普及还有一定难度,未来是取代VW分类还是逐渐走向没落,唯有时间可以证明。
4.中药何时复兴
中药是我国医学的瑰宝,在古代就有心律失常症状、体征和治疗药物的记载。然而,在医学飞速发展、讲求循证医学的今天,中药制剂在国际上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中仍未有一席之地,寻求符合科学依据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才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最佳途径。
目前,已有Mate分析显示,
最新
中药制剂现在已经逐步走上国际舞台,愿在不久的将来,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中能够出现中药制剂的身影。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何梅先, 魏盟, 等. 实用心脏病学(第五版)[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2]杨艳敏, 谭江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新药热点[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26(01):7-14.
[3]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 26(02):106-126.
[4]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2020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24(03):18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