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2 18:41:17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自身免疫疾病的特点是免疫系统中细胞的失调和异常激活。因此,恢复免疫平衡是其重要的治疗目标。白介素(IL)-2是主要由活化T淋巴细胞产生的白介素家族成员,其生物学功能以刺激T细胞增殖,发育和分化为主,因此又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
高剂量时,IL-2可促进效应和记忆T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而低剂量时,IL-2可促进调节性T(Treg)细胞的分化、存活和功能。Treg对IL-2的敏感性高于效应T(Teff)细胞,利用IL-2的剂量差异选择性影响Treg和Teff,进而调节免疫系统,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重要思路。近日,期刊Trends Mol Med.(影响因子11.951)的一篇综述中,北京医院风湿免疫科张烜教授及其合作者讨论了IL-2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治疗潜力和最新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IL-2信号轴的缺陷
自身免疫疾病的特点是IL-2生成受损和免疫细胞反应失调,导致Treg细胞功能缺陷和效应细胞过度扩增,尤其是CD8+T(CTL)和CD4+T细胞。已在许多炎症/自身免疫疾病中发现Treg功能缺陷,包括
IL-2主要通过3条途径来影响T细胞增殖和功能:JAK–STAT(中间,绿色),占信号传导的90%以上,PI3K–AKT–mTOR(左侧,橙色)和MAPK(右侧,蓝色,图1)。
图1 IL-2信号转导与相关疾病
IL-2 的改造
由于低剂量IL-2能够选择性促进Treg细胞,因此其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潜力。然而,由于IL-2在高剂量时诱导效应细胞(即Teff和NK细胞)方面的矛盾作用,以及其半衰期短,使得人体难以维持足够低的血清IL-2水平,临床应用面临困境。改造IL-2以产生更宽的治疗窗口并改善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将为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学者开发了许多工程蛋白,例如,通过构建带有抗体结晶片段(Fc)和针对IL-2特定表位单克隆抗体(MAB)的融合蛋白。
IL-2在临床试验中的表现
目前已有大量IL-2的注册试验,用于肿瘤、感染和免疫相关疾病领域。高剂量IL-2被批准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转移性
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每天注射100-150万IU,周期为5天,重复几次(如间隔三周)。该方案主要用于刺激Treg细胞,同时避免激活Teff细胞。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大多呈剂量依赖性、短暂性和轻中度。包括注射部位反应、一过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低剂量IL-2可以增加SLE患者的Treg数量并改善疾病活动度。IL-2剂量为100-150万IU,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每隔一天用药,连续2周;或连续诱导5天,然后每2周用药一次,持续6个月。这类治疗方案促进Treg细胞的诱导,抑制Th17和Tfh细胞,从而重新平衡Treg/Th17和Tfr/Tfh比率,并恢复免疫稳态。
在大多数研究中,对低剂量IL-2治疗下的临床结果进行了评估,并报告SLE疾病活动指数(SELENA-SLEDAI)显著降低,SLE应答指数-4(SRI-4)评分升高,同时糖皮质激素剂量至少减少50%。
一项低剂量IL-2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显示,
此外,SLE(NCT04433585viii)和
1型糖尿病
低剂量IL-2治疗对T1D患者的Treg恢复有效。一项针对T1D患者的1/2期试验(NCT01353833vii)报告称,低剂量IL-2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为期5天的治疗中,剂量范围为33-300万IU/天,免疫效果良好,可诱导Treg细胞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进一步试验表明,诱导最小或最大Treg细胞增加所需的IL-2剂量分别为10.1和49.7万IU/m2。
IL-2治疗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在其他适应症的单疗程方案中也报告了低剂量IL-2,如原发性
总之,低剂量IL-2对不同的自身免疫疾病有良好的疗效。但仍需更多研究探讨IL-2如何作为现有治疗的附加治疗,以更有效地改善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的疾病活动和临床表现,并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Yuan Y, Kolios AGA, Liu Y, Zhang B, Li H, Tsokos GC, Zhang X.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nterleukin-2 in autoimmune diseases[J]. Trends Mol Med. 2022 May 24:S1471-4914(22)00106-X. doi: 10.1016/j.molmed.2022.04.01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624009.
2.张小娟,苏丽丽,孙剑. 低剂量IL-2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免疫学杂志,2019,35(6):543-548. DOI:10.13431/j.cnki.immunol.j.2019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