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20:09:00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CHIP是指复杂、高危、有治疗指征的患者,这类患者该如何进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在前段时间召开的第十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2)上,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张奇教授进行了讲解。现摘录部分要点,以飨读者。
CHIP的影响因素
JACC Cardiovasc Interv 发表的文章给出了CHIP的影响因素:
1.患者因素
✎年龄≥80岁;
✎女性;
✎既往卒中;
✎既往
✎外周血管疾病;
✎左室射血分数(LVEF)<30%;
✎
2.操作因素
✎旋磨;
✎左主干PCI;
✎三支血管PCI;
✎双动脉通路;
✎左室机械循环支持;
✎总病变长度>60 mm。
研究显示,与CHIP评分为0分(0.6%)相比,伴任何CHIP因素患者的院内总体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增加(1.2%)。
与操作相关的CHIP评分≥4分时,累积MACCE发生率为3.2%;≥5分时,累积MACCE发生率为4.4%。
CHIP治疗现状
1.针对不同病变,PCI似乎无所不能!
2.针对不同患者,PCI围术期有各种辅助器械
✎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可应用血流动力学辅助装置,如IABP、ECMO。
✎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进行水化疗法、超滤CRRT。
血运重建高危因素
通常因CABG高危而拒绝手术的患者也是PCI高危患者。患者的高危因素如下:
✎老年(≥80岁)
ღ冠脉病变更为严重(左主干或多支病变),左心室功能不全,合并瓣膜疾病、糖尿病、
ღCABG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肾功能衰竭、
ღCABG术后住院天数增加,且出院回家比例减少(转至下级医院治疗)。
✎女性
ღ围术期死亡和致残率增高;
ღ年龄大、发病情况严重、合并症更多、体表面积小、冠脉直径小、出血率高。
✎糖尿病
ღ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特别是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功能不全
ღ
ღ再入院率在CABG/COPD患者中显著增高。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
ღ
✎合并瓣膜疾病
✎既往心脏手术
✎既往卒中
✎外周动脉疾病
✎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外科手术指征
ღCABG:Ⅱa (LVEF 35%-50%);
ღCABG:Ⅱb (LVEF <35%)。
✎左室辅助装置应用
合并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CHIP患者该如何进行介入治疗?
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介入治疗要点1
✎评估安全性:
ღ 治疗血管选择;
ღ治疗策略制定;
ღ治疗过程造影剂控制。
✎评估有效性:
ღ LAD ;
ღ血管供应心肌区域(大小);
ღ 是否有既往心梗、
ღ操作难易程度。
✎选取对操作最为有益的路径(桡动脉 vs 股动脉)。
✎选取术者最为熟悉的器械(指引导管、微导管、导丝等)。
✎找一位熟练的助手。
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介入治疗要点2
✎对LVEF<30%和/或有心功能不全临床症状、
✎左心室功能不全合并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液动力学机械辅助尤为重要。
ღCHIP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应在机械循环辅助保护下进行PCI治疗,尤其是对于左主干病变合并LVEF降低及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
✎注意操作导致的“隐性”缺血(术中尽量少的使用造影剂,尽快操作);
ღ导管导致的主动脉/冠脉开口血流受累(LM病变及使用大外径导管时);
ღ微导管、扩张的球囊、支架等阻断冠脉血流;
ღ不加控制的使用造影剂:造影剂并非血液,无
ღ造影剂过分使用(长时间、高频率注射)容易诱发血流动力学障碍及
ღ对于有心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在介入治疗中更需严格控制造影剂使用。
既往行CABG的CHIP患者
1.既往CABG患者及冠脉病变特征
✎患者特点:
ღ高龄;
ღ多合并糖尿病;
ღ多有多支血管病变;
ღ多伴左心室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ღ
ღ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ღ肺部感染;
ღ肾功能不全。
✎冠脉病变特点:
ღ更复杂(CTO、多支血管病变、钙化、弥漫性病变更多见);
ღ病变解剖、血管走形更难预测,局部变异多见(与外科手术操作、术后胸腔疤痕愈合等因素相关)。
2.既往CABG患者的治疗选择
✎药物 :基础治疗,效果有限;
✎再次CABG:可行性有限,少部分患者适合(血管取材、初次手术后胸腔疤痕), 与中心经验密切相关;
✎介入治疗(PCI):默认的治疗选择,操作风险更高,但也意味着患者获益更大。
3.既往CABG患者造影操作要点
✎自身冠脉造影:闭塞血管、竞争血流、侧支血管(评估桥血管通畅的可能、自身闭塞血管开通可行性);
✎桥
✎若自身冠脉闭塞、且远端区域没有侧支(同侧或对侧)血管供血,需要考虑桥血管供血;
✎考虑患者基线心肾功能,避免过多的
4.既往CABG患者冠脉侧支血管的特点
✎侧支血管丰富,心外膜侧支常见;
✎患者多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多支血管病变;
✎心包粘连,局限性穿孔和心包填塞;
✎自身血管行径变异(受搭桥术后血管牵拉、粘连影响);
✎间隔支侧支血管需要经过桥血管进入(LIMA or SVG);
✎静脉桥血管(SVG)吻合口血管角度大,侧支利用难度高。
5.SVG PCI共识及推荐
✎大隐静脉移植物粥样硬化斑块脆弱,存在内源性不稳定。介入治疗风险高(死亡和致残);
✎脑保护装置(EPD)可降低围手术期
✎建议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
✎熟悉各种血管扩张药物(介入过程中无复流的防治);
✎术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DAPT);
✎减少介入过程中损伤:直接置入支架、避免支架选择过大、避免后扩张。
6.既往CABG患者PCI治疗策略
✎熟悉当代CTO治疗技术:正向、逆向、ADR,三者结合及转换;
✎熟悉其他各种PCI治疗技术:旋磨、临时增加支撑力方法(GZ、 双导丝、球囊锚定、支架锚定等);
✎熟悉治疗器械:导丝、球囊、ADR器械、IVUS;
✎预判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掌握处理方法(无复流、穿孔等);
✎掌控风险:分期手术、最小化造影剂使用、关注围术期心肾功能、药物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张教授原则:保证三支主冠脉开通,开通没有桥血管供血的自身血管,提倡分次干预;
✎处理前降支血管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率,处理回旋支/右冠脉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
✎PCI术后要注意流出道的通畅性,减少远期闭塞率。
CHIP完全血运重建时机
完全血运重建可通过降低缺血事件复发及再次血运重建;维持/改善左心室功能;减少心梗及
1.CHIP完全血运重建何时进行,同期 vs 分期?
(1)同期完全血运重建的优缺点
✎缺点
ღ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ღ要求患者能耐受更长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辅助);
ღ单次造影剂使用增加;
ღ单次X线时间增加;
ღ对术者要求更高(技术、体力);
ღ单次过多支架置入,血栓风险增加。
✎优点
ღ减少再次干预的需要;
ღ患者整体缺血一次性改善;
ღ可能减少费用及等待中的风险。
(2)分期完全血运重建
✎缺点
ღ等待中风险增加;
ღ多次血运重建,费用增加;
ღ住院时间延长或再次住院。
✎优点
ღ患者情况更为稳定;
ღ减少单次
ღ缩短单次手术时间;
ღ减轻血流动力学影响;
ღ减少血栓、出血等风险。
张教授表示,其更倾向于分次进行完全血运重建,这种策略的耗时更少,患者整体稳定性更好。
2.CHIP分期完全血运重建,如何决定治疗顺序?
首先,考虑患者的心功能获益和耐受性:如果前降支有病变,一般先考虑;
其次,考虑医生的经验、操作技术,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可优先考虑操作相对简单、可快速见效的病变,再考虑其他残余病变;
最后,还要考虑团队、器械的配备情况。
3.CHIP是否可以不完全血运重建?
CHIP完全血运重建的目标病变包括,左主干、LAD/LCX/RCA主支血管的功能性狭窄、CTO。在选择时,应评估患者耐受性、支架数量、手术时间、造影剂、血栓风险等因素,可放弃分支血管(PTCA、重建血流)、梗死心肌支配血管、无功能障碍的病变。
临床实践中,导致不能完成完全血运重建的原因包括:
✎小血管病变;
✎弥漫性病变;
✎CTOs;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操作无法耐受;
✎稳定性病变、无缺血症状;
✎梗死心肌(无活力);
✎患者全身状态不支持(消耗性)。
最后,张教授表示在CHIP治疗时,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急性期(如STEMI/休克),应尽一切可能去挽救患者生命;在患者不耐受、家属不理解、预期寿命不长、生活质量不高等患者中,应谨慎考虑是否应进行血运重建(包括何种策略)。除此之外,在CHIP治疗中,还应规范二级预防,进行强化抗栓和调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