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丹心所向·生机无限 | 共话中国探索,深度挖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LBCL领域的治疗潜力

2022-06-30 09:48:53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自从斩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核心支柱。PD-1抗体作为最具前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一,近年来在血液肿瘤中的疗效日益凸显,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疗法,多种联合方案正在如火如荼的探索中。


2022年6月22日,百济神州于线上举办“丹心所向·生机无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血液领域探索”大会,邀请多位国内血液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话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大B细胞淋巴瘤(LBCL)中的进展。


主席致辞


本次会议在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的开场致辞下拉开序幕。黄慧强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免疫靶向治疗是开启淋巴瘤未来的关键密钥,PD-1抗体总体安全性可控且在国内可及性很高,目前其单药治疗对于多种淋巴瘤亚型均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联合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缓解率,改善患者生存。邱录贵教授表示,内容聚焦、探讨深入是本次会议的亮点,同时讲者还将融合国外进展与科室单中心数据,分享PD-1抗体在LBCL的治疗探索,这对我国血液科医生科学应用PD-1单抗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png


PCNSL诊疗进展及中心数据分享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杰教授深入剖析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探索与争鸣,并分享了PD-1单抗联合治疗在PCNSL单中心数据。目前PCNSL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如疑似患者如何确诊、放疗/化疗/新药如何取舍等。对于疑似病例的诊断病理活检不可或缺,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非常方便,应用范围广。在现有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传统放化疗和新药治疗,新药治疗百花齐放,包括BTK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随后,分享了PD-1单抗治疗PCNSL的本中心临床经验与探索。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替雷利珠单抗(RMP)治疗初治PCNSL目前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期待未来全面分析后的详细数据。另一项评估PD-1单抗联合利妥昔单抗(RP)在复发/难治性(R/R)PCNSL的研究,共入组8例R/R PCNSL患者,4例患者对治疗有反应,其中3例完全缓解(CR);在获得缓解的患者中,2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7、92周,另2例分别随访90周和59周,中位PFS均未达到,显示出可观的疗效。


2.png

RMP方案治疗初治PCNSL


3.png

RP方案治疗R/R PCNSL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方能碰撞出真知灼见。在李杰教授分享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陈懿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邹德慧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展开相关讨论。


陈懿建教授指出,PD-1单抗虽然无法进入脑脊液,但是PCNSL患者仍然能从PD-1单抗治疗中获益,其内在原因较为复杂,起效机制可能与T细胞的激活有关。邹德慧教授表示,PD-1单抗在不同PCNSL中的疗效存在差异,国内多个中心在一线人群中开展的研究显示PD-1单抗治疗PCNSL均表现出很高的总体有效率,具体哪些特征的患者更能从PD-1单抗中获益目前较难判断,需结合未来PFS的结果来评估。


随后,张薇教授深入浅出地分享了PD-1单抗在PCNSL患者中的临床应用,PD-1抗体主要是通过抗原刺激起效,其联合化疗在一线治疗的CR率非常高,并且PCNSL患者大多是昏迷状态,相比于口服BTK抑制剂,PD-1单抗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应用受限度更小,在神经麻痹无法吞咽以及PCNSL昏迷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最后,黄慧强教授根据在临床中的切身体会做出补充,并肯定了PD-1抗体与BTK抑制剂联合应用时的疗效,两种药物强强联合,能放大各自的疗效。


4.png


PD-1单抗在DLBCL研究进展及中肿经验分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岩教授分享了PD-1单抗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研究进展及中心应用经验。较双抗、CAR-T治疗等新药和新方案,PD-1单抗的可及性高,因此成为探索DLBCL治疗的重要思路。从国外经验来看,PD-1单抗联合治疗前移至一线治疗安全性良好,PD-1单抗联合R-CHOP治疗初治DLBCL和3b期滤泡性淋巴瘤(FL)的疗效与耐受性良好,毒性与R-CHOP相当;值得关注的是,PD-L1表达≥30%的DLBCL患者的获益更明显。


随后高岩教授分享了目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积累的PD-1单抗应用经验。(1)PD-1单抗联合西达本胺、利妥昔单抗(PCR):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在R/R DLBCL中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初步疗效,值得进一步的探索;(2)PD-1单抗联合异环磷酰胺、卡铂、依托泊苷(ICE):疗效和安全性令人鼓舞,CR患者的缓解时间持久,特别是在非生发中心来源的DLBCL患者中疗效显著;(3)PD-1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现有病例表现出了该方案的显著疗效,目前研究仍在进行中,期待未来的证据能进一步证实该方案的老年患者的获益。


总体而言,PD-1单抗在DLBCL治疗中优势显著,最佳治疗时机和最佳联合药物仍待深入探索,未来可期。


5.png

PCR方案的疗效


6.png

PD-1+ICE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各抒己见

在高岩教授的精彩分享结束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何小慧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潇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展开相关讨论。何小慧教授分享了自身的PD-1单抗应用经验,并表示PD-1单抗在LBCL领域极具前景,仍需要在临床试验中不断验证。王潇潇教授提出,从有限的样本量来看,PD-1单抗对结内和结外侵犯LBCL的疗效存在差异,可能与免疫微环境的差异有关。关于PD-1单抗的最佳应用人群,许彭鹏教授表示,现有研究提示PD-1表达≥30%的患者似乎有更好的疗效,期待开展生物标记物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索。最后,黄慧强教授强调道,用药安全性是联合治疗的重要考量,临床应用PD-1单抗时需注意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间隔一段时间,有助于避免间质性肺炎的发生。


7.png


CAR-T联合PD-1单抗治疗R/R DLBCL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辉教授就CAR-T治疗联合PD-1单抗在R/R DLBCL中的应用做出了精彩报告。基于PD-1单抗在淋巴瘤CAR-T应用的相关研究,刘辉教授表示,PD-1单抗可增强CD19 CAR-T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且不影响CAR-T细胞的增殖,并且在CAR-T治疗后进展的DLBCL患者中,PD-1单抗可有效缓解病灶。


随后,刘辉教授分享了科室内开展的一项Ib期临床研究,为R/R DLBCL患者提供了新思路。CAR-T联合PD-1单抗治疗R/R DLBCL患者,在该研究中已经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9例入组患者的总体缓解率为66.6%,其中4例(44.4%)达到CR,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了进一步提升疗效,应用同时调控多个免疫检查点的疗法或许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8.png


CAR-T联合PD-1单抗的疗效


各抒己见

随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彩霞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韦菊英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晓健教授展开相关讨论。李彩霞教授指出,安全性是临床医生关注的话题,CAR-T治疗桥接PD-1单抗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增加,长期安全性仍需要在临床试验中不断检验。韦菊英教授表示,哪些CAR-T细胞治疗患者能从PD-1单抗治疗中获益尚不明确,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数据帮助评估。朱晓健教授根据中心已经开展的CAR-T相关研究指出,自体移植联合CAR-T治疗的患者,应用PD-1单抗后疗效得到显著提升,可能与PD-1单抗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相关。


9.png


大会总结


在热烈的学术碰撞和意犹未尽的探讨后,本次会议落下帷幕。大会主席黄慧强教授、邱录贵教授总结道,PD-1单抗在血液肿瘤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联合治疗是进一步提高PD-1单抗疗效的重要研究方向,希望未来能开展大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深入探索PD-1单抗的最佳联合方案及最大获益人群,用更扎实的数据来支持临床应用,以惠及更多血液肿瘤患者。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戳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观看会议回放

微信图片_20220629131901.jpg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