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医保进行时丨新一代PI卡非佐米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更深缓解、更长生存、更好安全性

2022-07-01 22:29:18来源:医脉通阅读:11次

6月29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发布了《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新一轮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将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切实惠及更多患者。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肿瘤,其5年生存率仅为24.8%1,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作为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PI),卡非佐米因其疗效更优、安全性更好、药物联用更放心、特殊人群剂量使用更方便的临床特点,在中国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治疗中不可或缺。为惠及更多中国患者,目前卡非佐米正积极筹备,争取进入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


乘风破浪,MM重重困局亟待突破


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2。据2018年WHO全球肿瘤调研报告,中国MM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且趋于年轻化,中国的MM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较欧美国家更早,且中位总生存期(OS)仅为欧美的一半3-5。发病年龄早、生存期短不仅为患者带来疾病负担,也造成了社会经济和劳动力的损失。


机制创新,卡非佐米为MM患者重构生机


根据《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2修订)》,在临床治疗中让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缓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是RRMM的关键治疗目标2。卡非佐米以其创新的化合物结构、作用机制、扎实的临床研究、丰富的真实世界应用,助力中国MM患者治疗目标的实现。


从机制上看,卡非佐米是目前获批上市的PI中唯一共价抑制β2和β5亚基的PI,其独有的环氧酮基团可高选择且唯一不可逆地结合蛋白酶体的β2和β5靶点,对蛋白酶体的抗肿瘤靶点作用更强,且靶点抑制更精准,脱靶效应更小,因此能够促进达成深度缓解的治疗目标6-8。并且,由于作用位点与其他PI不同,卡非佐米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可有效减少神经毒性(PN),安全性更佳。卡非佐米能够克服一代PI的耐药困局,一代PI耐药的MM患者仍然能从卡非佐米治疗中获益。此外,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显示,更多遗传学高危患者选择了含卡非佐米的治疗方案并从中获益9


图1-640.jpg

图1 卡非佐米结构


图2-640.png

图2 靶点差异


锋芒毕露,K-based方案获国内外权威指南力荐


回顾卡非佐米在MM领域的探索之路,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扎实,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国内外诸多大型研究中得到验证。(1)全球III期ASPIRE研究显示:与Rd相比,KRd治疗RRMM患者≥VGPR达70%,中位PFS达26.1个月,中位OS超过4年,在高危亚组仍表现出显著的PFS获益10,11。(2)全球III期ENDEAVOR研究12显示:Kd较Vd治疗RRMM患者显著提高≥VGPR率,中位PFS和OS均显著延长9个月;Kd方案≥2级PN发生率较Vd减少80%。(3)中国242研究13显示:对于既往中位治疗4线的RRMM,Kd方案较传统挽救性治疗仍可能保证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获益,并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国际研究。


在上市后的分析中,一项意大利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无论复发线数、既往用药种类如何,患者均可从KRd方案中获益14。在安全性方面,根据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数据显示,卡非佐米相比一代PI的PN风险更低(ROR 0.19)15


基于独特的作用机制、充分良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卡非佐米已经成为RRMM患者治疗的核心药物,获得包括MAYO、ASCO、EHA-ESMO、CSCO、中国骨髓瘤指南、CACA(待发表)、IMWG、NCCN在内的多个国内外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值得关注的是,在《2022年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中,对于来那度胺硼替佐米敏感或耐药的患者,以卡非佐米为基础的两药方案(Kd)及三药方案(KRd、DKd、KPd、SKd)等多种组合均纳入 I 级或 II 级高级别推荐。


图3-640.png

图3 指南推荐情况


强烈呼吁卡非佐米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凯”启中国MM治疗新征程


自2003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PIs已成为MM患者的首选治疗,让MM患者看到了治愈的希望。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疗效、安全性更佳的MM新药不断问世。卡非佐米于2012年首次获得FDA批准,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获得上市批准,积累了丰富的真实世界应用经验,无数患者获益于卡非佐米,长达10年的临床应用,全方位地验证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信赖。


2022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在即,对于这种能带来更深缓解、更长生存、安全可控的临床用药,如果能纳入我国医保,势必会提高MM用药可及性,造福更多MM患者,助力“健康中国2030”。


参考文献:

1. Lancet. 2018 Mar 17;391(10125):1023-1075.

2.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 5月第 61卷第 5期.

3. Freddie Bray, et al. CA Cancer J Clin . 2018 Nov;68(6):394-424.

4.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内科杂志 2020;59(5):341-346.

5. https://seer.cancer.gov/data-software/.

6. Besse A, et al. Cell Chem Biol. 2019;26(3):340-351.e3.

7. Kuhn DJ,et al. Blood. 2007;110(9):3281-90.

8. Arastu-Kapur S,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1;17(9):2734-43.

9. Davies F, et al. Ann Hematol. 2021 May 10

10. Siegel DS, et al. J Clin Oncol. 2018;36:728-734.

11. Hervé Avet-Loiseau, et al. Blood. 2016;128(9):1174-1180.

12. Dimopoulos MA, et al. Lancet Oncol 2016; 17(1):27-38.

13. Du J, et al. Int J Hematol 2021; 113(3):422-429.

14. Mele A, et al. Ann Hematol. 2021 Feb;100(2):429-436.

15. Syeda A. Mina, et al. Turk J Haematol . 2021 Aug 25;38(3):218-221.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