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Dr. Live | 日拱一卒,行而不辍:BOC/BOA大会徐瑞华教授谈中国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与展望

2022-07-05 09:36:49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为了让我国临床肿瘤学工作者能够更快、更方便地分享国际一流科研成果,2022年7月1-2日,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2 China”在济南顺利召开。

       本届BOC/BOA对各瘤种的前沿进展进行了总结及回顾,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邀请到CSCO理事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为我们解读结直肠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享CSCO学会在传播中国之声和推行肿瘤诊疗规范方面所做的努力。

 

专家.png

 

医脉通:本届ASCO大会中结直肠癌领域重磅研究频出,其中LBA100探索了循环肿瘤DNA(ctDNA)在结肠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您认为该研究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实践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徐瑞华教授:首先感谢医脉通的邀请和对CSCO大会一贯以来的支持。本届会议结直肠癌领域发布了数项重要研究,其中有关ctDNA的LBA100是极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该研究是澳大利亚的同道所进行的研究,摘要同期发布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tDNA是近年来大家非常关注的前沿技术,它将基因的表达变化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指标,符合精准治疗时代的个性化治疗理念。既往也有研究对ctDNA的应用进行评估,但多仅应用于复发风险预测等领域,例如我自己就进行过相应的研究,研究纳入240多例结直肠癌患者,研究证实术后7天内ctDNA阳性的患者其复发概率较高。

 

而LBA100研究与既往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研究人员进行了治疗的干预。研究纳入II期结肠癌患者,研究者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中ctDNA阳性的患者接受化疗干预,而阴性患者则仅行观察;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医生决定的标准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接受化疗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5.3% vs 27.9%,OR 2.14;P=0.002),而两组的2年无复发生存率接近(93.5% vs 92.4%)。换言之,通过ctDNA指导,在保障治愈率的前提下一部分患者规避了无效化疗,这是LBA100研究的开拓性发现之一。

 

其次,研究中ctDNA阳性的患者所接受的化疗强度较强,且这一举措为该群体的患者带来了较好的生存获益。这提示我们,ctDNA不仅可以指导临床规避无效化疗,还可以指导临床对于特定的患者群增加治疗强度从而提供更好的生存获益,这两项开拓性的发现决定了LBA100研究的分量。对于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既往我们通常以临床特征对患者群进行区分,而基于这一项研究,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将ctDNA作为标准策略来划分患者群,并进一步指导临床的实践。

 

医脉通:您认为本届BOC/BOA会议的召开将为我国的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影响与改变?

 

徐瑞华教授: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重磅临床试验中,患者的生存期都是延长了几个月,从表面看似乎并未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但实际上,临床肿瘤学的进步一直是“日拱一卒,行而不辍”,其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结直肠癌为例,之前,若患者不行治疗,那生存期仅有约6-12个月。而今年的ASCO年会上,LBA1研究证实,左半结肠癌通过标准治疗已经可以实现37.9个月的中位总生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ASCO或BOC会议中的重磅研究和全新疗法,在未来都有可能整合到标准治疗中,进而提高我们的治疗水平。

 

就这样,每一年我们都在努力,每一年都有新的知识产生,这些成果通过ASCO、BOA、BOC等会议的整合和宣传,精进了临床肿瘤学界的水平,进而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获益。ASCO大会由于时间、地点及语言的缘故,其可及性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而BOC/BOA大会则可以弥补这些缺陷,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合和解读,让我们的同道可以快速了解当前领域的重磅突破,进而提高专业水准和临床诊疗水平。

 

医脉通: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涌向国际舞台,您如何看待这一成就?CSCO又将如何助力中国之声的传播?

 

徐瑞华教授:近20年以来,中国临床肿瘤学的发展迅速。在前十年,我国学者主要以学习消化为主,我们通过对西方临床实践的学习,深入了解了肿瘤学的治疗原则和指导共识,掌握了循证医学的基本逻辑和思路。

 

奠定了这一基础,我国学者开始不满足于只是学习。我们在“做学生”的十年中,发现目前的临床路径依然有不完整和缺乏证据之处,此外,国外的肿瘤发病情况以及治疗手段和我国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就开启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当然,这离不开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企业以及国际企业的支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近十年来中国临床肿瘤学界在ASCO、ESMO等这些大会崭露头角,我国学者口头报告及重磅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获得了快速的提升。

 

所以我想,我国的肿瘤学事业的确进入到了以“创新”为核心理念的新发展时期,而CSCO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界的重要平台,有义务也有能力在这一关键时期为中国学者提供支撑。在整合中国临床肿瘤学的资源、提供学术讨论平台的同时,CSCO更重要的责任是依托平台展开合作,促进多中心研究和转化研究的进行。

 

这样,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这些火花进而形成我们科学研究的新方向,经过探索和实践,这些新方向就可能开花结果产生新的中国之声。所以,推动中国的临床肿瘤学成果走向世界,让世界的同道一起倾听中国之声,CSCO义不容辞。我们期待中国可以在临床肿瘤学领域贡献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成果,让中国方案不单为中国所用,也能为世界所用。

 

医脉通: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药物发展迅速,所取得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令人欣喜,可否请您从临床医师和研究者的角度,谈一谈对这一发展趋势的看法?

 

徐瑞华教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的医学事业也在快速发展,两者基本是同向同步的。例如,在药物可及性方面,我国患者与发达国家的患者并未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我国自主创新企业的支持,以及国际药企的推动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企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他们在促进科学知识向临床诊疗转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基于这样的发展,我们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推动药物走向临床,最终使患者获得价格合理且疗效可靠的药物。我们支持国际的创新药,作为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我们理应向他们学习。我们也支持我国的自主创新药,因为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临床需求未被满足,还有很多患者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医疗保障,这是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事情,也是我们中国临床肿瘤学界站在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应该承担的责任。

 

医脉通: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行肿瘤诊疗规范,提升肿瘤诊疗水平“,CSCO学会作为我国医药领域的执牛耳者,针对这一目标有怎样的举措与计划?

 

徐瑞华教授:我国目前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推进的重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四个“面向”提出都反映了这一点。医疗关乎民生,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公民,在这其中,肿瘤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科。肿瘤是一个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疾病,在这一领域要取得进展,需要我们全体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这其中不仅包括临床从业人员,也包括从事肿瘤医学科技创新、从事基础研究、从事转化研究的人员,从临床大夫到相关企业,大家应该齐心协力,一起实现突破。

 

我认为,要实现肿瘤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从临床的角度,首先要做到规范诊疗,为患者提供恰到好处的治疗方案,不过度也不匮乏,以此获得最佳的疗效。其次,针对目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应该继续推动科技创新,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这样,我们共同参与,发挥CSCO学会的指导作用,在完成“十四五”规划所提及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肿瘤防治的水平。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