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5 22:10:04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2年7月1-2日,“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2 China”在济南顺利召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在Current Standard Practice after ASCO 2022专场部分,为我们分享了淋巴瘤领域进展以及实践标准。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为我们解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进展以及淋巴瘤的治疗前景。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血液肿瘤组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常务理事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希思科基金会副会长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会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复发/难治(R/R)DLBCL治疗进展
DLBCL是我国常见的
2022 ASCO上,有多项有关DLBCL治疗的研究结果公布。在DLBCL的一线治疗中,有3项研究值得关注。III期POLARIX研究的亚洲人群分析结果表明,与R-CHOP相比,抗体药物偶联物(ADC)Polatuzumab Vedotin(Pola)联合R-CHP显著改善了IPI评分2-5的初治DLBC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且安全性较好。
在R/R DLBCL的二线治疗中,有2项研究值得关注。NP30179研究结果表明,双特异性抗体Glofitamab单药治疗在R/R DLBCL患者中显示出初步疗效。RELIANCE研究是目前中国CD19 CAR-T治疗R/R DLBCL患者最多例数的注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瑞基奥仑赛在R/R DLBCL患者中总缓解率(ORR)可达77.6%,且输注后90天无不良事件(AE)导致死亡。除此之外,新型抗体类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BTK抑制剂、EZH2抑制剂等)相关研究数据的更新,同样也为R/R DLBCL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CAR-T治疗前景可期
CAR-T的上市将肿瘤治疗拉入了细胞治疗时代。在目前全球上市的7款CAR-T中,6款都是以CD19为靶点。然而CD19 CAR-T并不能使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达到临床治愈,部分患者接受CD19 CAR-T治疗后出现复发或耐药。新型CAR-T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了淋巴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朱军教授特别强调,在淋巴瘤CAR-T治疗临床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并未落后于国外学者,新成果不断涌现。在2022 BOC/BOA上朱军教授对2021年中国淋巴瘤重要研究进行了总结,其中提到了3项有关CAR-T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韩为东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CD19/CD20双靶点CAR-T在R/R
朱军教授表示,目前有很多CAR-T治疗相关的研究正在开展之中,积累更多的病例资料有助于对新型CAR-T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总的来说,CAR-T的疗效已在临床上得到了验证,但如何提高疗效和临床治愈率,仍需关注新型CAR-T的研究数据。
展望未来,抗体类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值得关注
除了CAR-T外,抗体类药物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淋巴瘤治疗中也颇具潜力。朱军教授表示,近几年,我国抗体类药物(不同靶点抗体类药物、ADC药物、双靶点抗体药物)新药研发取得了明显突破,有望给淋巴瘤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此外,小分子靶向药物在淋巴瘤治疗中疗效不错,但小分子靶向药物单药应用并不能完全满足淋巴瘤治疗需求,在淋巴瘤未来的应用之中应采用联合治疗方式,以提高患者疗效。
朱军教授最后提到,淋巴瘤的治疗始终处于免疫靶向精准治疗的发展前列,在临床实践中,既要坚持规范化诊疗的基本路线,也要积极开拓创新。未来希望临床工作者可以创造出更多与新药结合的无化疗方案,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机会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