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17:09:56来源:医脉通阅读:10次
编辑:游士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为了让我国临床肿瘤学工作者能够更快、更方便地分享国际一流科研成果,2022年7月1-2日,2022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2 China”在济南顺利召开。
本届ASCO年会的全体大会中,结直肠癌领域LBA1和LBA5的研究结果令人瞩目,两项研究分别探索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本届BOC/BOA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为我们解读这两项研究对结直肠癌临床实践的影响与启发。
医脉通: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一直是学界关注热点所在,本次ASCO大会上,LBA1研究探索了化疗联合帕尼单抗在RAS野生型患者中的疗效,您认为该研究对国内的临床实践会带来哪些影响?
张苏展教授:靶向治疗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目前免疫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临床中,目前只有错配修复缺陷(dMMR)型结直肠癌患者可以接受免疫治疗,而这部分患者仅占全部结直肠癌患者的10%左右,绝大多数的晚期结直肠癌病人依赖的还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
本届ASCO大会上LBA1研究的诞生并不突兀,该研究与既往的FIRE-3研究及CALGB 80405研究的设计理念及观察终点类似,得到的结论也存在相似之处。LBA1研究进一步验证了EGFR抗体与贝伐珠单抗在结直肠癌中的优势性对比:对于左半结肠癌,EGFR抗体的疗效更为显著;而对于右半结肠癌,两者总体相似。
但值得注意的是,FIRE-3研究及CALGB 80405研究中的靶向药物为西妥昔单抗,而今年的LBA1研究用的则是帕尼单抗。帕尼单抗目前在我国并未获批上市,是一个临床不可及的药物,因此LBA1研究对于我国的临床实践用药可能影响没有很大,但该研究的思路及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堪称结直肠癌靶向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研究。
医脉通:近年来,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异军突起,LBA5探索了PD-1抑制剂在局晚期直肠癌中的应用,您认为该研究有哪些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张苏展教授:LBA5研究的获益人群比较小众,但该研究为我们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我认为该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
首先,目前临床中强调晚期患者治疗开始前应接受基因检测,如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和微卫星的稳定情况等。而LBA5研究提示我们,对于可手术的患者,我们或许也应该考虑在术前的活检标本中进行基因检测,以尽早确定患者的基因分型,并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既往研究提示,对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可使患者实现较好的病理完全缓解(pCR),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可使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实现100%的临床完全缓解(cCR)。pCR和cCR这两个指标并非完全相同,其判断标准存在部分差异,其中pCR需要通过病理标本证实,换言之,患者需要接受手术,而cCR则是通过活检、指检以及影像学等手段判断。如果能有一个合适的标准,在不行手术的前提下可以判断患者的肿瘤残存情况,从而为患者保留肠端,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无疑是巨大的提高。
当然,该研究也存在和我国临床实践不相符的问题,例如,该研究中,所有18例dMMR患者均为BRAF野生型,这与我们临床中的观察存在一些偏差;此外,另一项里程碑式研究KEYNOTE-177试验提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免疫治疗的早期易出现快速进展,约30%的患者会因这一疾病进展而出组,本研究未能观察到这一现象。在结果上本研究和KEYNOTE-177试验也存在差异,KEYNOTE-177试验中,免疫治疗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约为45%,完全缓解(CR)率约为11%,部分缓解率(PR)约为34%;而本研究的cCR实现了100%,与KEYNOTE-177试验中的患者缓解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我个人认为,本研究与KEYNOTE-177试验在疾病进展和缓解情况方面的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KEYNOTE-177试验纳入的是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而LBA5研究纳入的是T3-4期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KEYNOTE-177试验使用的是帕博利珠单抗单药,LBA5研究使用的是dostarlimab等。但该差异具体是因为什么?疾病分期以及用药方案的不同对这一差异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我国的徐瑞华教授以及陈功教授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评估,且研究的结果良好。我期待未来国内可以开展更多局部晚期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相关的临床研究,让这一策略也造福于我国患者,利用国产药物为中国患者提供更佳的获益。